返回列表

刘俏:产业互联网给全要素生产率带来提升空间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产经新闻报社、网易财经联合主办的2020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于9月25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共破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最大的挑战不确定性在于,我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之后,如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产业互联网的过程应该是比较自然、顺利的过程,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庞大的提升的空间。

以下为现场实录:

从大国演进角度,用战略视角看现在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我们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挑战,我自己的判断是什么?其实大家讲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本身理论来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的延展,只是疫情下或者疫情之后一系列的全球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让这个问题变得比较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但事实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提最大的挑战不确定性其实在于我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我们如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这个角度我想并不是特别新的,经济学者一般用索洛模型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其实效果蛮好的,索洛讲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基本由要素投入再加上要素的使用效率TFP决定,过去40年我们看到大量的要素投入,劳动力红利期,资本市场这块我们通过对外引资,同时我们为整个土地基础设施投资这块形成社会信用提供大量的资本支持,同时我们的TFP增长速度非常快,大家看到改革开放的最初的30年时间,我们资本市场增长速度可能达到了4%以上,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对全要素市场的增速算增长速度50%以上,我们说这种增长比较健康,过去40年保持了9.4%的增长速度背后除了要素投入以外,其实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很重要,大家看到最近一段时间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降了下来,工业化进程几乎已经结束了,这种情况下可能未来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要面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加难的阶段,我想这是经济演进自然的逻辑。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结束之后还能保持4%以上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这种先例,美国我们了解1870-1970年保持我们认为工业化进程阶段,基本上保持了2.1%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但是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特别是最近30年的时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大致基本只有0.7%-1%之间的数字,我们现在基本降下来到2%左右,到目前为止我们相对水平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大概是美国的43%的样子,我们讲到现代化的国家比如以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为例子,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基本上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美国70%、80%甚至90%以上或者比美国还高一些,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十年的时间里,总书记讲2035年我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求我们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基本上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我这里做了一个测算,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要达到美国的65%意味着一年要比美国高出将近2个百分点,1.95个百分点的增速,现在美国的增速大概在0.7-1之间,意味着未来15年的时间里我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可能要超过美国比他高1.95个百分点,要达到2.5-3个百分点的样子,这是我们面临的很现实的观察中国经济的视角。

人类历史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家看到这样的先例,一个国家完成资本化进程之后还能完成2.5-3%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也因为此大家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容易两极化,一种观点特别极端认为这个东西一定发生,另外一种观点特别悲观,我们想把问题的本质梳理清楚,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寻找答案,现在讲得比较多的几种观点,我讲乐观的观点,技术进步。我们现在面临产业互联网或者说是新基建这样的一些技术进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我想这个索洛上个世纪90年代讲过,靠技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统计和历史书里介绍过,他也给出基本的判断,我们过于乐观、高估技术对增长的贡献。

另外一个观点,中国现在还是有很高的储蓄率,另外我们现在城镇化率程度并不高,未来还有很多投资的空间,但是这里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我们人口结构在变化,未来储蓄率很难保持40%的国民储蓄率,同时我们经济投资效率不是太高,这种情况下使得保持很高的投资率会带来沉重的债务上的负担,也有讲我们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变成中国增长的动能,中国6亿人人均的可支配收入每个月不到1000块钱,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消费到底在未来能扮演怎样的推动经济增长或者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作用?其实还是打一个问号。

我想讲其实这些问题提出来以后,可能大家会思考我们这40年怎么走过来的,其实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当时我们面临的情况比现在更恶劣,当时面临的是按照邓小平的讲法,面临推翻全局的可能性,这40年来其实我们只要识别出这样一些重要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事实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所谓的中国发展最好的模式。

我感觉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讲到的很多关于政策的话语体系和改革开放的话语体系里面都跟这个有关系,我个人感觉现在我们为什么讲新基建、产业互联网?都和它有关系,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有没有可能创造奇迹,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在我们的第三产业已经占到了GDP接近60%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保持比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我想很有可能,像常讲的几个利好因素也是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比如改革开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基本两个东西,一个技术进步,另外一个是组织形式或者激励机制的改进,现在在整个效率配置方面是空间还非常之大,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确确实实能够有比较好的效率配置机制,未来提升要素使用效率的空间还是非常开阔的。

另外一块在工业化,刚才我提到工业化进程结束了,但是我们有一个产业和数字化转型新的契机,而且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中国特有的,因为我们有消费互联网的战场,希望大量的数据、算法、应用场景供我们去倒逼供给端或者产业的价值链的一种重构,换句话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产业互联网的过程应该是比较自然、顺利的过程,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庞大的提升的空间,新基建本身是某种程度上讲我认为是对产业的制造转型提供基础建设,会带来我们讲到的TFP的提高,中国现在我们整个制造业大概在未来可能还需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GDP的占比,现在降到30%以内,我们希望未来15年的时间能够保持20或者23%以上,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我们在重要的一些行业闭环,我想这个带来我们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