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一轮技术浪潮,金融行业正逐渐从数字化时代迈向智能化时代。对于依托技术优势的支付机构而言,这一转变更甚。科技赋能之下,不少支付机构服务模式从多场景的单一服务逐步转向全场景的数字化运营。
在这一过程中,支付行业面临着哪些改变?支付机构又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涂晓军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专访时分享了他的看法。涂晓军认为,金融科技使得金融业务渠道发生了很大的迁移,同步影响了支付业务的场景属性,金融支付正变得无处不在,而支付机构也在建立全场景化的业务平台。
涂晓军还透露,为了推进行业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联将于12月7~9日召开的“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期间推出“银联云”,其定位为“一朵具备全栈云计算能力的行业生态云”,既能支撑自有业务的云化升级,同时也能面向其他机构输出金融科技能力。
金融科技助推支付行业升级
近几年,金融科技异军突起,国内支付行业迎来一场巨大的产业变革。基于技术的创新优势,支付机构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行业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涂晓军看来,金融科技给支付产业带来的变化主要在于三方面,首先是金融业务渠道发生了很大的迁移,特别是从线下到线上,从有卡到无卡,从现金、银行卡到第三方支付,再到移动支付+刷脸支付,消费者的支付方式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便捷。
随着万物互联的发展,二维码、NFC(近场通信)等移动支付业务已经深度应用在医疗、税务、政务等行业领域。
与此同时,从金融支付服务的提供者来看,银行、第三方机构、互联网企业的多方参与,丰富了支付服务的方式和种类。并且,借助金融科技,这些机构能够更好地区分用户特征、完成用户画像,提供更加精细化的金融服务。
涂晓军还提到,第三个变化在于金融支付行业的场景变化。当前金融业务无处不在,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基于金融业务而生的支付场景也无处不在,这为支付机构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为了应对种种变化,记者注意到,不少支付机构开始集成不同支付场景,将线上和线下支付结合,发展多元服务,同时引入SaaS服务商、银行、聚合服务商等外部机构,基于场景网络构建全场景数字化平台。
作为支付服务提供者和银行卡转接清算组织,中国银联也在积极行动,公司制定了向科技公司转型的战略,并正在加快向科技型、数据型公司转型的步伐,以技术应用推动支付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涂晓军介绍称,在技术应用方面,银联主要从“大智云端”四个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大”是大数据,“智”是人工智能,“云”是云计算,“端”是智能终端技术。其中,银联在云计算方面已有10余年的积累,其自身的应用系统已经有超过80%都是基于云计算架构。
“通过深入开展大数据方面的多方安全计算研究、人工智能方面风险防控、智能反欺诈应用、云计算方面行业云建设,以及智能终端方面物联网嵌入智能控制和安全模块的可信服务技术等研究应用的技术应用探索,可推动各项创新与支付应用、交易处理、风险防控等服务深度结合,实现支付前、中、后台的协同创新发展。”涂晓军表示。
发力“银联云”和区块链平台建设
对于支付行业而言,支付和前沿科技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支付机构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在前沿技术中,云计算、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是支付机构发力重心。涂晓军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银联将在“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期间推出“银联云”,既支撑银联自有业务的云化升级,同时也能面向合作伙伴输出金融科技能力。
“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由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举办,12月7日~12月9日在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召开,这也是上海首个以金融科技为主导产业的园区。
“发布‘银联云’,主要是想把这种能力面向金融行业进行输出,既提升银联集团系统内资源共享,也对产业进行赋能,满足各金融机构对资源集约化和开放合作的迫切需求。”涂晓军说,“银联云”并不是单纯地提供云计算资源服务,而是一个开放生态,希望能够与各相关方合作伙伴进行更广泛全面的合作。
除了云计算,银联也在深耕区块链研究。公司自2015年起开展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目前已有一个项目纳入首批“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
区块链应用中,寻找应用场景颇为关键。涂晓军表示,区块链实际上适用于不同机构间某项业务的横向打通,比如银联就从商业银行及产业合作伙伴的实际业务需求出发,提供区块链技术应用解决方案,包括区块链电子发票、社保缴费凭证、供应链融资、电商平台资金结算文件存证、农产品溯源、积分打通互换等。
在产业层面,由银联与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在2019年11月宣布成立,并在今年4月正式上线启动商用,应用效果较为明显。
涂晓军解释道,区块链服务网络简单说就是区块链云,区块链本身技术有一定难度,但BSN把区块链底层技术放在云上,企业或个人如果想通过区块链构建一个应用,则不需要真正掌握底层技术,就像用其他云一样,在BSN上注册一个用户,只需要关注自身业务层面开发,不需要了解底层具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