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蘑菇拉动144亿元产值!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年入十几万元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前不久,贵州省宣布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小小蘑菇带来15亿元产值,覆盖全县7万贫困户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蘑菇小镇,是安龙县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区。临近午餐时间,小镇附近的一家酒店开始张罗起蘑菇宴。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南盘江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食用菌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
韩光武、郑绍敏夫妻俩两年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了县城,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韩光武两口子文化程度不高,本来他们还为生计发愁,但当地政府早已有了考虑,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问题,政府出资建设食用菌大棚,免费提供给搬迁户种植,并提供菌包、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韩光武夫妻俩一口气承包了5个大棚。他们表示,一年收入有十来万元,打工两三万都挣不到。
利用坡耕地、退耕还林地,发展优质速生菌材林,既为制作菌棒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菌材林长期依靠从周边省份购进的现状,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2020年,安龙县已完成速生菌材林种植5万亩。
种植食用菌,品质好坏,菌苗是关键,当地通过自主研发食用菌菌种,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延长了食用菌产业链。
三年前,一家来自辽宁的公司选择了安龙投资建设生产基地,研发培育了适宜当地种植的玉木耳、冻菇等珍稀菌种,进入冬季,公司厂房内依然一派繁忙。
通过这种企业加基地加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安龙县食用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22家,合作社发展到48家,种植面积扩大到3.6万亩,产值突破15亿元,覆盖贫困户7万多人。
通过香菇深加工,制作休闲零食,也让菇农们卖不出去的多达产量的10%的“三级菇”有了出路,价格翻了三番。
而废菌棒则用于葡萄园施肥,一个冬季能省下二三十万元的冬肥费用。
目前,安龙县已形成了从食用菌菌种研发、菌棒生产、种植、精深加工到仓储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延长了食用菌栽培环节的前后链条,实现了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贵州打造大数据试验区,智能生产0.2毫米“麻花针”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在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省,“十三五”期间,实施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蔬菜、食用菌、茶叶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田间地头的供给侧改革,破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产业瓶颈,为百姓种下了“幸福果”和“摇钱树”。
除此之外,贵州还在打造后发赶超新引擎,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不仅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在贵州省的众多工业领域之中,大数据智能化的生产车间也比比皆是。
在一家工厂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70台高速运转的自动化设备,正在生产着一种比头发丝还要细的“超微”部件,因为制造工艺酷似编麻花辫,所以大家都叫它“麻花针”。
“麻花针”的学名叫“绞线式弹性毫微型插针”,是高端电子元器件主要的连接器配件,制造工艺十分精细。一根“麻花针”由10股铜合金丝绞制而成,六七毫米长、直径不超过0.2毫米。
这些细如发丝的“麻花针”,它在刚刚发射升空的长征五号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连接传输电信号,相当于一个人的网络神经。
就是在这细如头发丝的“麻花针”上,需要进行20多道工序的高精度作业,每一道工序完美衔接,做到精准无误,这才是生产“麻花针”的难点所在。
“麻花针”多数运用在飞机、宇宙飞船、卫星、火箭等特殊环境里。因此,小小“麻花针”,质量稳定是关键。
作为我国资历最老的连接器企业之一,这家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从事“麻花针”产品的自主研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麻花针”产品主要依赖进口。90年代中期后,公司开始小批量生产0.4毫米的“麻花针”产品,当时的生产基本全靠人工手动,工艺难度大,不仅生产效率低,质量也难以保证一致。直到进入2000年之后,公司巧用大数据,才自主研发出了0.2毫米的“麻花针”设备。
数字化的背后是更高的产能、更低的消耗。在未实现智能化生产之前,60人左右的车间每个月产能不足200万,实现智能化生产之后,28人的车间产能提升到每个月600万。
如今,每一道工序都实现了云上传,每一针的松紧度等数据也实时上线,“工匠标准”被固化到每根“麻花针”上。目前,公司已实现42台机加数控设备和63台柔性针自动化设备在线监测,生产数据同步上传航天云网工业云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实时监控产品质量。
“麻花针”的智能化生产只是贵州省大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一个缩影。如何让“智造”创造高品质,贵州省这些年也在不断发力。2017年,贵州运用大数据开展“千企改造”,对4000多家企业进行了以信息化、数字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实现了一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突围发展。
半小时观察:大数据成可持续发展新动能实施“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生产模式,让每一根“麻花针”都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生产。“麻花针”的生产变革,就是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实践。过去五年,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大踏步前进。在贵州的蓝图里,贵州将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让高质量发展的列车跑出“加速度”。到2022年,全省超万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将达33%。撕下“贫困”标签的贵州正以崭新的姿态站在发展的前沿,绿色赶超、绿色引领将成为“贵州方案”和“贵州智慧”。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