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钉钉上的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试验

“车家村的数字化建设表明,农业、农村、农民通过钉钉平台连接了起来,打通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数字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12月1日,山东省日照市车家村,冬日暖阳下,村委会门口一群村民簇拥着,抬头仰望,目光聚集在一根细长的电线杆上。

电线杆高耸,穿过参天老树的干枯枝丫,直插向天空。老树在它面前明显矮了一截。

一位工人戴着安全帽、踩着脚扣,爬上电线杆顶端,摘下一对硕大的喇叭。喇叭在工人手中缓缓下落,穿过参天老树的干枯枝丫,稳稳地顺到地面。

工人拆下车家村村委会前的大喇叭

“以后用不着喇叭了,有事都用钉钉通知。这对喇叭会放进乡村记忆馆,作为一种历史,留给孩子们,让他们看看乡村的变化。”车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伟说。

这个有着1400余年历史的村庄,通过大喇叭的退役,昭示着数字化在中国乡村落地生根。 数字化时代告别大喇叭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我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用大喇叭给牛三斤传递信息,是冯小刚电影《手机》中开头的一幕。

这种中国农村特有的大喇叭,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车家村村委会门口,大喇叭已矗立四五十年,孙伟记事时就已存在。“那时候喇叭一响,就是发布重要通知、传达重要政策。”

车家村党支部书记孙伟

车家村村史记载,据传隋朝末年,因朝廷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一车姓大户人家为躲避战乱,迁移至此居住,故立村名为车家村。历经1400余年变迁,村中已无车姓人家,不过村名一直沿袭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我国广播事业从萌芽到发展,大喇叭也由城市下沉到乡村,逐渐普及开来。

公开资料显示,1973年,全国95%的生产大队和91.4%的生产队通了广播,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喇叭达9900万只。这些村头的大喇叭,不但能够播放广播电台的内容,还成为村委会重要通知的发布途径。到1976年底,全国安装的有线喇叭发展到11300万只,达到了农村有线广播建设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在全国农村大喇叭普及过程中,车家村也不例外。“我1971年参加工作,那时候大喇叭就有了。”77岁的汪月堂老人对此记忆犹新。

汪月堂曾担任车家村村委会会计30余年,村民们都叫他“老会计”。他回忆说,很多年以来,大喇叭是重要的信息传达工具。

“不过现在不用了,村委会通知我们这些老人去养老驿站免费吃饭、理发,都是钉钉电话。”汪月堂熟练地划拉着智能手机,仍自谦道:“年龄大了,不太会用手机,不过这个电话钉通知很好使,不用大喇叭了。”

车家村旧貌

村民潘爱喜从菏泽嫁到车家村已有16年,对喇叭有着类似的记忆。“以前村里有大事,我们都是听这个大喇叭广播。不过有时候离得远,听不清楚。”

潘爱喜觉得,即便喇叭占据了最高的电线杆,广播触达的效果依然不理想。没有喇叭丝毫不影响她接收村委会通知,“手机里钉钉通知效果要好得多,喇叭很久不响了,我们都是看钉钉。”

孙伟更愿意把喇叭看作一个时代的象征,“大喇叭有过历史贡献,不过在数字化时代,它确实完成了历史使命,可以转到乡村记忆馆陈列起来。”快速发展打下数字化根基

车家村的数字化始于2017年,孙伟了解到一款适合办公的软件,叫钉钉。“很多正规单位都在用,我们也可以试试”,车家村村委会钉钉办公群成立。

2019年,孙伟随同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去杭州招商,在钉钉总部了解到农村数字化解决方案。这让孙伟意识到,真正的数字化必须是全村数字化,不只是村委会数字化。自此,车家村开始与钉钉共创,成为数字化乡村的先试先行者。

电线杆上拆下大喇叭,是电气化时代的告别,也是数字化时代的开始。大喇叭放进车家村的乡村记忆馆,将和车家村的数百个荣誉奖牌一起,成为车家村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家村会议室内的荣誉墙

乡村记忆馆也是车家村最大的一个会议室,七十平方米的大房间,三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证书和锦旗:“国家级文明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省级绿化示范村”、“日照市民主法制示范村”,“日照市十大最美乡村”……

孙伟觉得,车家村取得这些成就并不容易,尤其是十多年前起步时最难。2001年,他放弃在外年入百万的生意,回到车家村担任村支书。

“当时村里没有通路、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走路都没法走。”孙伟回忆,要搞好建设得先搞好环境,先把垃圾清理走。

当时村里的垃圾堆成了一座山,4台拖拉机拉了两个月,才把这座“山”移走,车家村面貌焕然一新。

2004年,车家村筹建鼎全工业园,如今已有18家中小企业入驻,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生态旅游、茶园种植等产业陆续开发,每年均为村里带来数百万的收入。现在村里正在探索股份制改造,让村民成为股民享受发展红利。

车家村新颜

孙伟介绍,当年他刚上任时的,村里现金只有几千元,如今固定资产已超3000万元。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3.2万元。也正是这么多年的飞速发展,为车家村的数字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日照样本向山东全省推广

作为日照市的乡村标杆,车家村也成为数字化乡村建设的领军者。在日照市大数据发展局的组织推动下,中国联通山东省分公司、阿里钉钉联手打造的“数字车家村”模式,与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局正在推行的智慧村居不谋而合,获得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局认可,前来考察的各地基层干部络绎不绝。

65岁的厉见祥是车家村的环卫工,同时身兼大门门卫,“今年来我们村参观的人更多了,日照的、山东的、外省的都有。”

车家村大门的人脸识别门禁,是到访者参观的第一站。“村民进出很方便,参观的人来了也都要看个究竟,都夸这个好使。”厉见祥说。

车家村大门口的人脸识别门禁

村妇联主席丁媛媛认为,这个门禁让村民的出入管理更方便,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极大节约了门岗人力,“如果没有这个,疫情期间至少要三四人同时守门,做来人的登记和审核,有了这个,一人就够了。”

11月,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局印发《关于印发部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做法的通知》,“数字车家村”成为智慧村居建设的日照样本,将其建设经验做法向全省进行推广。

“车家村的数字化建设表明,农业、农村、农民通过钉钉平台连接了起来,打通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数字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日照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慧敏表示。 数字化根本目的是便民

11月27日,由农业农村部、重庆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重庆开幕。在现场举办的“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上,阿里巴巴钉钉基于移动智能协同的乡村治理关键技术打造的“乡村钉”入选10大智慧农业新技术应用模式,是唯一乡村治理方面的入选应用。

“乡村钉”特别介绍了“数字车家村”案例,全村330户1100多人上了钉钉,建立了“村-组-户”三级数字化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推进数字党建、平安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并整合农村“淘宝+直播”、普惠金融等整个阿里巴巴的资源,通过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

车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迈向数字化,专门在钉钉里开设了“醉美车家村”的村友圈。村民付先秀爱晒村友圈,“刚开始时发花开图片,后来发孩子游泳、画画。”她认为,村友圈的受众都是同村邻居,比朋友圈安全,所以敢放心发孩子图片。

“村里的公益活动都会鼓励孩子去参加,还有钉钉里‘益起动’捐步,给山区孩子做公益,这些都会在村友圈里晒出来。”付先秀说。

让付先秀惊喜的是,10月份她在“醉美车家村”的积分名列前茅,村委会给她奖励了一台天猫精灵。

村民付先秀展示她的村友圈

潘爱喜和付先秀一样,既是车家村村民,也是孩子的母亲。她们对数字化另外一个共同的感知是云打印。

老师给孩子布置的试卷类作业,都需要打印出来,以前都要在外面花钱打印,现在打开钉钉就能打印,然后到村委会门卫室来取就行。

“在村里打印很便宜,外面贵很多倍。疫情期间外出打印也有接触的危险,不出村就能打印很安全。”潘爱喜和付先秀均对此赞不绝口。

“数字化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方便村委会,而是为了方便村民。”孙伟说,云打印是村民的需求,村委会当然要支持。

村委委员杨晓文介绍,村委会为村民提供打印,本来是不收钱的,为了防止浪费,只是象征性的收很少的钱。 数字化是“二次扫盲”

在车家村摆满荣誉的会议室,除了三面荣誉墙,另外一面墙上安装了一套钉钉智能会议系统。

每月村委会面向村民的会议,以前只能邀请部分村民代表参加,现在通过钉钉就可向全村村民直播,每位村民打开手机就能收看,当时没空看的还可以看回放。

“我们的三务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每月也会发布到钉钉村友圈,以前只能张贴在村委会的公示墙上,现在村民随时随地能查看。”杨晓文说。

村委委员杨晓文在用钉钉办公

今年10月12日,车家村作为首批数字乡村项目的标杆,亮相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展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创新实践成果。中国联通日照分公司作为服务提供商一同参展。

中国联通日照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岩认为,“钉钉+联通”就是“开发+服务”,乡村数字化可以理解为“二次扫盲”,“以前不识字是文盲,现在不懂数字化、不会用手机就是文盲。”

“未来的城乡差别,数字化是一个重要的鸿沟,数字化建设城乡不分家。”李岩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抹平城乡差别,真正实现乡村数字化。

在日照市大数据发展局的大力推动下,如今在车家村所属的北京路街道,还有日照市的多个社区,车家村数字化模式已推广开来。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