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互联网平台不难,难的是给中小银行续命。监管部门无意一禁了之,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了,互联网贷款如此,互联网存款亦然。谁也无法改变潮水的方向。
作者:董云峰
编辑:叶冬
12月18日,支付宝率先下架理财页面的所有互联网存款产品;之后,腾讯理财通、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陆续下架了相关产品。
无需纠结监管是否有过正式发文。监管的意思很清楚,此前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两度发声,除了揭示风险隐患,还将互联网平台的相关行为定义为非法金融活动,措辞严厉且强硬。
在如今的形势下,互联网平台早已趴下,监管权威较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给个眼神就够了。
尽管如此,互联网存款大概率死不了,而是像互联网贷款那样,被全面纳入监管,以更合规、可控的形式存在。
趋势可能反复,但不可逆。
01
客观上,互联网存款已然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
按照孙天琦的总结,三大问题:突破了地方法人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造成了新的流动性隐患;互联网平台“无照驾驶”,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监管部门所忧虑的是,中小银行高息吸收存款必然追求高收益资产,匹配高风险项目,导致资产端风险增加。还有一些高风险的机构,通过互联网存款“续命”,近乎饮鸩止渴。
概言之,高成本的负债端叠加高收益的资产端,前者欠缺稳定性,后者缺乏安全性。如果相关银行本身就是经营状况堪忧的高风险银行,隐患不可谓不大。
据孙天琦披露,部分银行的互联网存款规模占其各项存款比重达到83%,其中异地存款占绝大部分。此外,在今年几起挤兑事件中,线上挤兑占比80%。
可以预期的是,一旦互联网存款风险爆发,哪怕盘子有限,由于储户遍布全国,也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恐慌,威胁金融稳定,这是监管部门无法容忍的。
02
这是新金融领域的一次供给侧改革。
在现实中,部分中小银行一边是依赖互联网平台获取高成本且不稳定的存款,一边是依赖互联网平台开展高收益且高风险的助贷业务,这不是什么秘密。
过去这两年,助贷监管看上去越来越严格,监管部门还是眼睁睁看着全市场的体量从1万亿到2万亿,金融机构挤破了头,资金源源不断涌入。
原因无他,中小银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跟着互联网平台有肉吃,至少可以喝到汤。有些地方银行的助贷业务营收占比,已经到了相当夸张的地步,可以说断掉助贷就断掉了其生路。
稳定压倒一切。监管部门被人掐着脖子,政策空间因此大大受限。
所以,要想控制中小银行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风险,就有必要在源头上管住负债端,从而抑制部分机构在资产端的激进扩张。
03
很多人都忽略了最近的一则新闻:自11月28日起,存款保险标识在全国范围内启用。
根据《存款保险标识使用办法》,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应当在境内各营业网点入口处显著位置展示存款保险标识,确保进入营业网点的存款人能够方便地识别本机构为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
毫无疑问,每一个互联网存款产品,都以存款保险保障为核心卖点。这相当于把存款保险标识贴到了互联网平台上。
所谓的导流——当用户点击产品名称,会进入**银行页面,也就是个类似于五毛钱特效的形式罢了。不妨去问问用户,他们会告诉你,自己在某App买的存款,也许连相关银行名字都记不住。
存款保险意味着国家信用,不允许任何非持牌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染指,这是绝对的红线。
实际上,资金端的任何创新,都有可能被爆锤。这就是为什么P2P无人生还,网络小贷尚有希望。
04
互联网存款还有机会吗?
这项业务的快速发展,本身是当前中小银行生存困境的体现。互联网平台千错万错,真正的主角还是银行,打倒互联网平台不难,难的是给中小银行续命。
中小银行既要面对有实力、有品牌的大中型银行的业务下沉,还要经受有流量又懂运营的互联网平台的暴击。存款从哪里来?零售业务从何入手?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数千家中小银行在不同程度上所面临的挑战。不可能完全靠央行注资或者财政买单去解决。当务之急,还得要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从孙天琦的言论来看,他建议:研究在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地方法人银行牌照的区域限制还要不要?研究出台针对高风险银行吸收存款行为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存款保险偿付规则,避免金融机构滥用存款保险法定偿付标准、搞资金价格竞争;严禁平台对存款“集中比价—竞价”。
显然,监管部门无意一禁了之,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了,互联网贷款如此,互联网存款亦然。
谁也无法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