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在这特殊的年份里,很多家庭的收入不增反减,而日常消费的各项成本开支受制于特殊因素影响,也发生了一些异常变动。好在这个糟心的年份总算是翻篇了,在这里有个小问题想咨询下大家:
你觉得,2020年整体物价涨幅大吗?
先来说说我的个人感觉。在2020年全年收入维持基本稳定,没有大的支出项目的前提下,我明显感觉到花在日常生活必需品上的钱多了许多,一年能存下来的钱比之前少了一些。我相信有不少朋友和我有相似的感觉,那就是2020年整体物价上涨至少会超过5%。
不过,统计局这几天公布的最新物价指数,可能会让很多人怀疑人生。
1月11日,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全年的物价消费指数。2020年CPI指数变动幅度不大,较上年同比增长2.5%,远远低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低于3.5%目标值,也与我们实际感触得出的数值产生较大偏差值。
究竟是谁错了?
从消费者角度看,应该是没问题的。一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习惯养成之后很难改变,日常消费支出行为中,购买商品的重复率很高。在这种一年循环几十次上百次的消费行为中,我们相信大家对价格产生差异带来的感官变化应该是极其敏感的,比如去年一个肉包子一块五今年却要两块才能买到,去年一包10斤的大米二十五元今年却要三十元了,这些能感觉不到吗?基本上能确定,消费者是不太可能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从统计局方面看,问题也不大。
我们常说的物价水平,通常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指数衡量,CPI指数计算中包罗的商品成千上万方法,算法相当复杂,最终数据的确认也是经过周、月、季统计后环比推算到年度的,每一个步骤都关乎着下一组数据的精准度,但现实中每一种商品价格变动频率和幅度都有千差万别,因此想要百分百地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并不现实。
但不可否认,经过这么多年的细微调整,以及日复一日的循环操作,统计局应该是具备了娴熟的操作步骤和流程,可以说最终数据出现计算错误的可能性极其微小,基本能断定,只要没有出现大的计算品类调整,统计局也不会出现问题。
其实,对于物价计算或者感官后得出的结论,双方都没有出现错误,造成这一相反结论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出发角度不同。
消费者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个体和家庭组成成分不同,对于各类商品需求种类及数量也会出现不同情况,这些日常商品的价格变动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统计局要站在更大范围内做一个全局统计,需要综合选取计算的指数商品和服务,对商品和服务价格要进行平均计算以及确定各品类商品权重等等。
什么意思呢?
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单假设说明。假设A家庭计划来年消耗猪肉500斤,B家庭猪肉消耗200斤,猪肉全年平均价格12元/斤,A家庭计划购置家电A支出5000元,B家庭购置家电A5000元,家电B为3600元,两个家庭全年支出都在11000元。
实际这一年的情况是,猪肉均价涨到了24元/斤,家电A降到了2500元,B家电维持不变,A全年支出14500元,涨幅31.82%,B全年支出10900元,涨幅-0.91%。
不难看出,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商品及数量不同会导致物价涨幅呈现不同数值,而统计局对这些家庭消耗商品选取方式不同,计算权重都有不同分类,其计算过程更为复杂,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于这两个家庭。
由这一简单假设对比分析后,大家应该没有疑惑了吧?对于最终定格的2020年物价整体表现真的不用过于在意,都说未来比过去更重要,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那么对于2021年的物价会呈现怎样一个表现呢?咱们不妨来看看那些专家们怎么说。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2021年全年物价涨幅将呈现“前低后高,总体温和可控,全年控制在1.5%左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主任郭丽岩认为物价将呈现“先抑后扬,全年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则认为“受高基数影响,全年物价表现温和。”
不难看出,上述三位专家都一致看好2021年物价整体表现,定义为“较为温和”,物价增幅会控制在合理区间内,请大家不用过多担心,至于可不可信,还需要时间来做评委。
众所周知,物价因素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物价上涨意味着国家一年的经济整体表现还不错。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管理层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好,只是希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家的收入能同比例增长覆盖甚至略微超出物价上涨带来的财富贬值部分。
总之,如果能实现个人及家庭年收入增长幅度超物价上涨比例,那么即便是2021年物价高幅度增长,也是无所畏惧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