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马瑾倩)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可以理解为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变化。”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解读为什么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将采取哪些措施,未来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将以何种方式共存。
为什么需要过渡期?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2021年,将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可以理解为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变化。”雷明表示,脱贫攻坚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解决基本生存需要和社会尊严问题。基本保障任务目标实现后,需要关注的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要求。
2020年,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雷明解释,8年脱贫攻坚战是“冲锋式攻坚”,是集中资源进行支持,而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向常态化转变。
两种不同方式任务之间,工作方式方法存在差异,需要有效衔接转化和平稳过渡,实现长效化的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和组织保障等内容。雷明特别强调,转化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把握好两大机制的设计。
首先是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处于贫困边缘的弱势群体和弱质地区,通过长效方式保障不返贫,保证监测识别、实施精准策略的建立。其次是长效稳固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这其中还有一个含义是防止“新入贫”情况,即前期非贫困户在面对突发情况,例如自然灾害、大病等,落入贫困陷阱。
过渡期内要干什么?
一号文件指出,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文件提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文件提出多条详细举措: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各地自主选择部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等。“将脱贫群众镶嵌在乡村振兴推进的有机链条上”,雷明说。
同时,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是重要工作之一。文件提出,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开发式帮扶,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
5年过渡期后还需要“扶贫”吗?
一号文件目标任务明确,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脱贫攻坚领域,提出实现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那么五年过渡实现上述目标后,扶贫工作还存在吗?
雷明表示,未来我们将进入“后扶贫时代”。具体来说,在消除绝对贫困后,就是面临相对贫困,也就是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关注不同群体的增收增速和增收水平,尽一切可能实现同步增收。“只要有市场经济就有收入差距,这就需要从机制和制度设计上实现如何缩小,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甚至更远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其间,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于2035年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也将按计划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这期间就要考虑,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比如国家‘十四五’规划、新型城镇化等的有效结合实现。”雷明表示,目前我国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但扶贫更需要考虑问题,组织保障、政策实施、制度安排,机制设计需要过程,相应长效机制也将逐步建立。
此外,雷明还提出两个转变中面临的新变化。首先,财政支持不再像脱贫攻坚任务中,作为主要工作“一枝独秀”,乡村振兴需要更广泛的资源投入,需要政府动员更多社会资源加入到乡村建设行列。乡村振兴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需要的是乡村内生的人力资源振兴,这就要求从打造培养致富带头人向乡村振兴带头人转变,创造更好的事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