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第18个与“三农”有关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是在2020年全国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根除绝对贫困伟大胜利基础上,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提高农村人口就业、收入、生活水平而制定的,首个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发展,实现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将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新时代吹响“乡村振兴”工程建设的号角。
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灭绝对贫困的伟大创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全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集一切力量,对贫困“最后一公里”发起了总攻。针对“顽固贫困”、“贫困陷阱”和“贫困代际传递”三大贫困现象,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帮扶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社会保险兜底脱贫一批”等手段,因地制宜,精准到村到户到人,以“两不愁三保障”的严格标准,对全国建档立卡的所有贫困人口,用多层次、多维度、灵活多样的扶贫措施,确保精准脱贫“一个也不能落下”。
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把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7%,到2020年彻底消除,实现592个贫困县,12.8万多个贫困村和9899万贫困人口彻底摘掉贫困帽子。这是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长期经济增长“涓滴效应”和政府精准靶向脱贫相结合的伟大成就,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15年提出的“消灭贫穷”目标,为人类减贫斗争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消灭绝对贫困,不是中国扶贫工作的终结,而是面对相对贫困和返贫问题的开始。首先,现行绝对贫困标准还比较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其次,农村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充分导致收入底端人口集中,有一定的返贫风险;再次,只有通过农村持续发展,不断消除城乡隔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持续扶贫工作重点,在“后2020年时代”,一要巩固扶贫成果;二要不断提高扶贫资源的社会经济效果,扶贫工作要从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从物质脱贫向精神脱贫转变;三要加强农村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建设,做到农业、生态、居住、文化建设相统一。因此,“乡村振兴是一项比消灭绝对贫困更加繁重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央今年一号文件以“乡村振兴”作为主题的历史背景,展示中央对我国长期农村社会发展,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瞻性,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2021年一号文件的要点
今年一号文件,是基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而制定出来的“三农”工作指导意见。站在“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的高度,把乡村振兴置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框架之中,不仅要巩固脱贫成果,提高“三农”发展水平,也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为全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挖掘更大的发展潜力,打下更加牢固的“民族复兴”基础。
《意见》从“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五个大方面,提出26条建设指导意见。
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021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确保粮食、生猪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到2025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设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进一步稳固农业生产设施,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优化农村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绿色转型,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善乡村面貌,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文明,显著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包括摘掉帽子的贫困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不留空档。“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包括“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强化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研究,提升畜禽遗传改良工程。“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生态、农业、城镇统筹发展,优化土地空间利用和资源配置。“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提高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科技创新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包括“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今年基本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和明确村庄布局分类。“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公共社会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增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能力,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县乡村统筹,特别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促进农村消费”,通过提高农村消费能力,助力构建强韧的国内市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堵点,促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生产要素城乡双向流动。“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增加国家对农村的长期投入力度,促进农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努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农村农业投资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特别是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包括“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把乡村振兴当成各级党委一项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各项乡村振兴建设计划落实,效果评估及有效监督。“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基础党组织领导作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质量和效率。“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政治宣传工作,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的治理力度。“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各级党政向上一级党政每年汇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乡村振兴建设纳入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的考核内容。
乡村振兴是现代化农村农业发展的系统工程
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而具体,为中国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2020年以后,是中国如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没有阻碍中国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心。2021年,新冠肺炎在国外持续流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中国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增强经济稳定发展动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命题和难题。
农村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城乡融合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绕不过去的“坎”,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穷国的历史现实,也是一个不能一蹴而就的难点和痛点。经过40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经济在改革和矛盾中持续前行,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又出现了。上世纪的农村改革,基本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本世纪前20年的改革则是解决全面小康、根除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城乡隔阂还没有消除,城乡人均收入和消费习惯还是两种不同的场景,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乡村振兴,不仅是集全党全社会力量发展农业农村,提高农民就业和生活水平的重大决策,也是挖掘我国巨大市场发展潜力的重要举措及根本手段。因此,乡村振兴有“一箭双雕”的政策效果,这是为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一号文件”的理论及实践背景,它有力吹响了乡村振兴新时代建设工程的号角。
(姚树洁系城市化与区域增长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经济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