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下好一盘棋,交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靓丽答卷
春潮涌动、气象一新。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文章,要牢牢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对于北京而言,疏解是减量,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疏解是优化。7年来,北京持续增强与天津、河北两地的协同联动,下好一盘棋,交出了靓丽的答卷。
科技协同:整合资源推进津冀建设
想吃啥,早上下单,晚上到家时热乎乎的饭菜已经送到家门口,甚至还可请厨师上门炒菜。这种北京消费者已经体验到的智慧城市生活,河北也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搭上互联网快车。以神州数码为代表的一批北京高科技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河北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全方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北京积极把大数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率先布局发展大数据产业,与天津、河北建立大数据合作机制,促进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发展。
北京市科委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处处长郭睿介绍,2014年至今,北京市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共推动开展京津冀基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科技服务等各类科技协同创新项目140余项。截至2020年,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累计超过2万项,成交额1410亿元。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共8816家。
产业协同: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需要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也是新时代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落户在距北京市区30公里处武清京滨工业园的海纳川海拉车灯公司,是一家专门为北京奔驰配套生产车灯的企业。“企业注册地、工厂原来都在北京,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我们把工厂迁到了武清,产能扩大,年产量达到30万套,企业效益大幅提升。”武清工厂负责人郑靖龙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以来,北京市与河北省各地开发区积极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一批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相继在河北落地发展。
北京市经信局二级巡视员李涛介绍,七年来一批标志性项目开花结果,总投资74亿元的沧州现代四工厂、总投资42亿元的河北京车造车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新乐三元工业园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农业协同:推进机制统一标准体系
透过一面面玻璃墙,只见三元河北工业园生产车间收奶区,一辆辆奶罐车将新鲜液态牛奶送入管道,经预处理分配至不同生产车间,生产出鲜牛乳、奶粉、灭菌奶、酸奶,然后包装出厂。这是北京三元集团在河北实施的首个重大项目。随着首农在河北的11家农副产品交易基地建立,“让农副产品在第一时间到达老百姓的餐桌。”首农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早在2016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建立京津冀农业协同推进机制,建立直接或紧密型的蔬菜和“肉、蛋、奶”外埠生产基地,建立京津冀优质渔产品养殖基地。同时,努力推进统一标准化体系和检测结果互认,完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三元河北工业园的勃勃生机,只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一批来自北京的农产品基地,在环绕京津的河北大地上安新家,一条河北生产、供给京津的农产品的产销链条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