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网4月13日消息 2021年4月12日,人民银行举行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出席,发布解读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罗延枫主持新闻发布会。
据央行统计,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73万亿元,同比少增1039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初步统计,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初步统计,2021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730亿元。
谈到4月流动性的话题,孙国峰指出,今年以来,由于地方专项债额度下达时间较晚等原因,地方债发行进度比前两年慢一些,后续发行速度可能加快。同时4月份税款入库规模比较大,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但由于一季度末财政支出较多,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其影响。人民银行将按照稳健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密切关注4月份财政收支和市场流动性供求变化,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今后,人民银行将继续灵活开展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于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市场不必过度关注。”孙国峰强调。
杠杆率方面,阮健弘介绍,2020年第一、二、三季度宏观杠杆率上升的幅度分别是14、7.2和3.9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变为下降1.6个百分点。“2020年四季度宏观杠杆率的下降表明实体经济的活力已有了极大恢复,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明显提升。未来随着经济向常态回归,内生增长动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灵活、合理适度,预计我国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平稳。”阮健弘说。
谈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
已初步摸清典型案例和关键违法环节
对于近年来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这一问题,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目前各地监管部门已初步摸清了典型案例和关键的违法环节。
邹澜称,近年来经营性贷款在满足小微企业临时的周转性资金需求,提升企业持续运营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部分房价上涨预期较强、炒作氛围较浓的热点城市,出现了骗取银行经营贷实际用于购房的现象,甚至有些还涉及有组织的违法活动。如果不及时遏制,不仅会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会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
邹澜指出,目前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金融监管部门已经要求银行对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自查,初步已经摸清了典型案例和关键的违法环节。在这个基础之上,3月26日,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止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加强信贷管理、银行内部管理、中介机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根据这个文件,有关地方正在组织、准备进行监管核查。《通知》还特别提出各地要畅通违规问题投诉举报路径,联合排查违规线索。邹澜进一步指出,“前一阵深圳市收到相关的举报,深圳市的七部门联合对外发布了通告,对举报提及的线索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联合调查。这种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也会持续地跟踪和关注相关调查的进展和最后的处理情况。”
邹澜表示,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希望商业银行不要因为这一问题影响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对于发现作假骗取贷款的,需要依法依合同追回贷款。“当然,购房人受不法机构和人员的蛊惑、欺骗,通过作假行为获得贷款而被银行追回造成损失的,购房人可以向相关部门、法院主张自己的权利。”邹澜进一步表示。
数字人民币何时正式推出?
央行:暂无时间表
针对当前市场关注的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问题,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在4月12日举行的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四地及北京冬奥会场启动。到2020年10月份增加了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六个试点测试地区。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有序扩大,应用场景逐步丰富,应用模式也是持续创新,系统运行总体稳定,初步验证了数字人民币在理论政策、技术和业务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坚持稳妥、安全、可控原则,以受邀白名单用户小额交易为主,目前参与人数、参与笔数、净兑换的金额总体上还比较小。试点过程中各方面对数字人民币都有比较高的兴趣,试点地区用户的积极性比较高,试点场景现在覆盖了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李斌说道。
李斌表示,下一阶段将根据试点参与各方的反馈,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字人民币技术、业务和政策方案,深入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模式,强化数字人民币通用性和普惠性,完善产品功能和应用性,提升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试点地区目前总体让仍然处于试点测试阶段,什么时候正式推出现在还没有时间表。
央行正抓紧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工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孙国峰4月12日在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工作,争取尽快推出。
孙国峰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这一工具正在设计过程当中,它的原则就是市场化、透明化、国际化。”孙国峰解释说,市场化是指按照市场化原则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主动向碳减排领域配置更多资源;透明化是指工具的机制、应用规则都是明确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政策具有精准性和直达性;国际化是指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和国际是接轨的。
以下为文字实录:
罗延枫: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再次在人民银行新闻发布厅和大家见面,欢迎大家参加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
今年年初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积极因素明显增多。2021年一季度,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总体来看,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202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如何?下一阶段各项政策的着力点、发力点在哪里?这些问题大家都非常关心,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了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女士,发布解读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同时我们还邀请了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先生、宏观审慎局局长李斌先生、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先生一同回答大家的提问。
首先请阮健弘司长发布202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
阮健弘: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向大家通报社会融资规模的情况。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累计增量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8730亿元。3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是3.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84万亿元。
我们再看货币供应量情况。3月末广义货币M2的余额是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的余额是61.6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5万亿元,同比增长4.2%,一季度净现金投放2229亿元。
我们再看贷款的情况。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86.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人民币贷款余额是18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0.3和0.1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是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外币贷款余额是9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2.8%,一季度外币贷款增加495亿美元,同比多增240亿美元。
存款的情况。3月末本外币的存款余额是227.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人民币的存款余额是220.92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8.35万亿元,同比多增2844亿元。外币存款余额9568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675亿美元,同比多增599亿美元。
下面是银行间市场成交和利率的情况。一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298.41万亿元,日均成交4.97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5%。3月份同业拆借的加权平均利率是2.01%,比上月低0.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61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是2.01%,比上月低0.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7个百分点。
下面是外汇储备和汇率的情况。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17万亿美元,3月末人民币汇率为一美元兑6.5713元人民币。
最后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情况。一季度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1.29万亿元、0.41万亿元、0.32万亿元、0.85万亿元。
以上通报的是今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的基本情况。
罗延枫:谢谢阮司长,下面进入答问环节。
金融时报: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都有哪些结构性的特点?
阮健弘:前面通报的是社融新增量是10.24万亿元,这个数量虽然少于上年同期,但仍然是季度增量的次高水平。从结构上来看,金融机构的信贷稳字当头,资本市场的融资大幅度增加。债券市场在上年基数比较高的情况下少增长,总体上看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保持平稳。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减。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589亿元。二是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一季度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24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985亿元。三是股票融资大幅度增长。一季度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2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12亿元,增长近一倍。另外企业债券融资逐步回归,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8614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178亿元。但如果比2019年的话,仅比2019年的同期少636亿元。主要受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影响,政府债的净融资同比少增较多。一季度政府债的净融资是6584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197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净融资240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715亿元。另外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是净减少,一季度委托贷款减少51亿元,同比少减920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569亿元,同比多减3439亿元。
人民日报: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强调坚持稳字当头,请问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货币政策是否实现了这个目标?另外我们注意到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今年一季度的例会中,删除了“不急转弯”这样的表述,这应该如何理解?是不是意味着下面信贷面临着结构优化和总量管理?另外货币政策在退出过程中会有哪些衔接配套的政策?
孙国峰: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从总量看,3月末M2同比增长9.4%,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对经济恢复保持了稳固的支持力度,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从全年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是基本匹配的。从结构看,对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分类施策、适时适度调整,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已于去年实施完毕,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按照国务院部署延续至2021年12月末,以促进“稳企业”、“保就业”。同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对于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利率看,2021年2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56%,较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0.76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
下一步我们要坚持跨周期设计理念,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做到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保险报:去年金融业对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请问从金融数据上能否看出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自身风险方面取得了平衡呢?
阮健弘:去年金融系统在做实让利和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方面2020年商业银行的盈利是下降了2.7%,这是200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向实体进行了更多的让利,2020年末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比上年末下降了10个基点。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单位贷款的逾期金额和逾期率实现了双降,人民银行建设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采集的单位贷款逐笔数据显示,今年2月末单位贷款的逾期金额较上年8月末下降了1.8%,逾期率较上年的8月末下降了0.25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一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八类行业受益较好,逾期金额出现了下降。2月末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逾期贷款金额较上年的8月末分别下降了13.4%和8.8%。二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均获得良好的流动性支持,单位贷款的逾期金额减少,同时逾期率回落。2月末私人控股企业贷款的逾期率较上年8月末下降了0.42个百分点。三是户均逾期的金额变小,金融风险的集中度下降。2月末单位贷款的户均逾期金额较上年8月末减少了141万元,单笔逾期的平均金额较上年8月末下降了31万元。
第一财经日报:近期,《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出炉。这一监管要求对银行业的资金压力有多大?
李斌: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4月2日,人民银行就《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个规定是对《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的落实,也是《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的配套规定,是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走出的重要一步。这个规定从附加监管指标体系、恢复与处置计划、审慎监管措施等方面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附加监管要求,既考虑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国际惯例,也结合了我国银行业的特点和实际监管需要,是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的一般性框架。
总的来看,《附加监管规定》有利于系统重要性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实力和损失吸收能力。目前第一组到第五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初步设定的是0.25%、0.5%、0.75%、1%和1.5%,五组之间过渡比较平滑,整体水平与国际要求也是适应的。我们做了科学认真的测算,相对于我国银行业目前实际资本水平压力不大。如果银行同时被认定为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全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那么附加监管要求也不会叠加,采用二者孰高原则确定,不会额外增加银行的负担。从附加监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后的舆情反馈来看,舆论反映、市场反映总体积极正面,大家认为监管规定力度合乎预期,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整体资本补充压力不大。
彭博社:目前有报道称银行接到了央行的通知要控制今年总体的信贷增速,保持今年新增贷款额不超过去年。我想请问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要求?另外就是央行的政策是不是已经转为控制杠杆上升和防风险为主?
孙国峰: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总量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合理增长,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贷款的需求。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67万亿元,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多增了5741亿元,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结构方面,信贷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5.5%和38.8%。我们还在研究碳减排支持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人民银行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机构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澎湃新闻:部分的热点城市出现了房价过快上涨以及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下一步央行打算采取哪些措施加强贷后的资金监管?以及会出台哪些措施来助力稳定楼市?
邹澜: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经营性贷款在满足小微企业的临时的周转性资金需求,提升企业持续运营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在部分房价上涨预期较强、炒作氛围较浓的热点城市,也出现了骗取银行经营贷实际用于购房的现象,甚至有些还涉及有组织的违法活动。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遏制,不仅会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会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
前一段时间大家也注意到了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已经要求银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自查,个别城市还在一定范围组织了监管检查,初步已经摸清了典型案例的典型做法和关键的违法环节。在这个基础之上3月26日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从加强信贷管理、银行内部管理、中介机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根据这个文件,有关地方正在组织、准备进行监管核查。《通知》还特别提出各地要畅通违规问题投诉举报路径,联合排查违规线索。大家也注意到了前一阵深圳市收到相关的举报,深圳市的七部门联合对外发布了通告,对举报提及的线索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联合调查。我们认为这种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也会持续地跟踪和关注相关调查的进展和最后的处理情况。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商业银行不要因为这一问题影响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对于经过必要的、正常的核查程序,确实是因为违法违规活动和银行工作人员无法立即识别的问题,应该也是在我们银行的基层员工和基层行的尽职免责范围之内。对于发现的这些因为作假骗取贷款的,需要依法依合同追回贷款。当然,涉及到购房人由于是受不法机构和人员的蛊惑、欺骗,通过作假的行为获得了贷款被银行追回造成损失的,我想是可以向相关部门、法院主张自己的权利。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最近我们看到企业贷款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但是相对而言企业存款的增长比较慢,我想问一下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不是需要从政策上进行一些应对呢?
阮健弘:存款方面是基数问题。去年这个时候一季度因为受疫情的影响,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当时的存款基数比较高。从贷款这方面我们关注到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安排同比发生了一些变化。银行对债券投资一季度增加了8455亿元,但是同比少增7730亿元。对股权和其他投资增加5134亿元,同比少增5650亿元。贷款一季度新增7.6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5741亿元,这样来看金融机构在资金运用安排上,贷款的运用明显的增加了很多安排,债券和其他投资的运用少安排,所以可以看到企业的存款跟贷款相互之间的增速有一定的不同。
证券时报:前不久央行召开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座谈会上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增加对经济困难省份的信贷投放,请问央行下一步有什么相关举措?以及如何平衡对经济困难省份信用风险防控和增加信贷方面的关系?
邹澜:我们知道新发展理念强调协调发展,这对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人民银行有序的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服务质效。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也有几点初步的考虑。
一是要加大资金供给。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明确支持的举措,指导各类金融机构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调查分析,通过区分考核指标、经济资本、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针对性措施合理增加对贷款和社融增长缓慢省份的信贷投入,促进其增速逐步回归正常,鼓励全国性银行发挥自身规模和管理优势,从这些省份风险较低的好企业、好项目入手,加大信贷投放。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多措并举促进区域间金融供给协调发展。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通过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困难省份的融资支持力度,督促政策性银行发挥信贷支持“排头兵”作用,积极支持补好区域融资短板,引导全国性银行通过“三农”事业部等机制,对有关地区的支柱产业给予及时有序的支持,调动地方法人银行积极性,落实落细已出台的支持措施,引导其更好服务当地实体经济。
三是发挥工作合力,统筹平衡好防风险和稳信贷。在优化信贷结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统筹好信贷投放、利润增长、不良贷款增加等因素,自主审慎审贷。同时要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配合地方政府依法有序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失信约束机制,营造守法守信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区域营商环境,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几家抬合力,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动当地信贷支持落地。
上海证券报:请介绍一下疫情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个变化和走势?
阮健弘: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去年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出现了阶段性的上升。2020年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是279.4%,比2019年上升了23.5个百分点。分部门来看,居民、政府和企业三个部门的杠杆率分别是72.5%、45.7%和161.2%,这三个部门杠杆率分别比2019年上升了7.4、7.1和9.1个百分点,应该看到疫情期间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是逆周期的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国民经济恢复的体现,相关政策在有效推进复工复产、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观察到去年二季度以来,随着经济运行不断的恢复,经济增速不断的回升,我国的宏观杠杆率上升的势头开始明显的减缓,上升的幅度逐季收窄。2020年一、二、三三个季度宏观杠杆率上升的幅度分别是14、7.2和3.9个百分点,到了第四季度就变为下降1.6个百分点。四季度宏观杠杆率的下降表明实体经济的活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恢复,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明显提升。未来随着经济向常态回归,内生增长动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灵活、合理适度,预计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平稳。
中国证券报:我们看到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规模有所降低,市场预计4月份地方债供给可能放量,后续货币政策操作将如何进行配合?另外4月是传统的缴税大月,市场比较担忧财政缴税与地方债供给等因素对流动性产生影响,央行如何看待今年4月的流动性?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
孙国峰:人民银行一直高度关注财政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并将该因素纳入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整体框架,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统一予以考虑。从今年来看,财政税收以及国债、地方债发行兑付等因素对流动性的短期影响有所增大,为此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财政因素的监测和预测,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进行对冲,收到了较好效果。
今年以来,由于地方专项债额度下达时间较晚等原因,地方债的发行进度比前两年慢一些,后续发行速度可能加快。同时4月份税款入库的规模也比较大,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但由于一季度末财政支出较多,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其影响。人民银行将按照稳健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密切关注4月份财政收支和市场流动性供求变化,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以及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是否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会根据财政、现金等多种临时性因素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其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市场利率走势,也不代表央行政策利率变化趋势。其次,在观察市场利率时重点看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以及其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平均值,而不是个别机构的成交利率,或者受短期因素扰动的时点利率。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及时熨平春节前后现金投放、财政税收、季末等多种短期波动因素,引导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围绕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在合理区间运行,切实维护了市场流动性稳定。今后,人民银行将继续灵活开展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于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市场不必过度关注。
新华社:支持小微企业的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延迟到今年年底,是否测算过这将影响多少小微企业?比如说涉及多少资金?对延期的金融机构风险暴露会不能造成影响?
孙国峰:2020年6月,根据国务院部署,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2020年12月,将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延续至2021年3月末。两项直达工具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确保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促进“稳企业”、“保就业”。两项直达工具出台以来发挥了积极的撬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至2021年2月末,人民银行通过延期支持工具提供激励资金96亿元,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贷款延期本金9628亿元,撬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办理各类企业贷款本息延期8.4万亿元,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优惠资金1686亿元,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4765亿元,撬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4.7万亿元。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保就业、保民生、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一定下行压力,两项直达工具的出台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让小微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实际上是降低了不良贷款发生的概率和规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积极制定疫情冲击下不良贷款上升应对预案,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动态考虑形势变化,采取前瞻性措施,合理运用财务资源,加大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及核销处置力度,妥善应对疫情冲击下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今年为更好发挥小微企业在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要对小微企业再帮扶一把,按照国务院部署,2021年3月,人民银行在前期已将两项直达工具延续实施至今年一季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实施期限到今年年底。一是对2021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由企业和银行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并继续对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地方法人银行按规定给予激励,激励比例为贷款本金的1%。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继续按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支持。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进一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
CNBC: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一季度的个人债务情况和去年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在收入比较低的群体。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最近美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中国央行会有一些什么影响?
阮健弘:我们测算去年末住户部门的债务余额是73.6万亿,同比增长14.6%。当中个人贷款余额是63.2万亿,同比增长14.2%。个人债务增长的速度比较快,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居民年龄结构、消费升级、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个人贷款的增速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3月末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余额6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一季度个人贷款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从结构上看,比较突出的是一升一落,升的是个人经营贷款的增速回升,落的是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速回落。3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低0.2和1.4个百分点。个人经营贷款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高11.5个百分点。
孙国峰:我回答一下第二个问题,我们也注意到,近期受到市场关于美国货币政策态势预期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中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3.2%附近,较前期还有所下降,表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衡,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作用持续显现。去年2月到4月中国在应对疫情期间,货币政策力度比较大,随着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5月以后货币政策操作回归了正常,既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又没有“大水漫灌”。
下一步,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保持定力,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保持好宏观政策的全球领先态势。
财经: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绿色金融的。据我了解目前央行相关的司局已经开始研究直达实体经济的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我想问一下哪些工具可选择性是比较大的?另外这个工具推出的时间表现在是否已经有了?第二个是关于数字人民币的,现在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在不断扩大,今年是否有望正式推出应用?
孙国峰: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工作,争取尽快推出。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这一工具正在设计过程当中,我可以介绍一下它的原则。它的原则就是市场化、透明化、国际化。市场化是指按照市场化原则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主动向碳减排领域配置更多资源。透明化是指工具的机制、应用规则都是明确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政策具有精准性和直达性。国际化是指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和国际是接轨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请大家拭目以待。
李斌:我回答一下第二个问题。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四地及北京冬奥会场启动。到2020年10月增加了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六个试点测试地区。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有序扩大,应用场景逐步丰富,应用模式也是持续创新,系统运行总体稳定,初步验证了数字人民币在理论政策、技术和业务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坚持稳妥、安全、可控原则,以受邀白名单用户小额交易为主,目前参与人数、参与笔数、净兑换的金额总体上还是比较小的。试点过程中各方面对数字人民币都有比较高的兴趣,试点地区用户的积极性比较高,试点场景现在覆盖了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下一阶段我们将根据试点参与各方的反馈,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字人民币技术、业务和政策方案,深入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模式,强化数字人民币通用性和普惠性,完善产品功能和应用性,提升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试点地区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试点测试阶段,什么时候正式推出现在还没有时间表。
阮健弘:去年年末绿色贷款的余额是11.95万亿元,其中直接及间接投向碳减排项目的贷款余额是8.08万亿元,占整个绿色贷款余额的67.6%。
罗延枫: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金融界网 作者:赵路】(责任编辑:赵路 RF1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