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31日讯(记者宋雅静)西咸新区是陕西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的第七个国家级新区,对于创新城市(行情300778,诊股)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引领和带动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向西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活动天津滨海新区云座谈会议上,多位嘉宾就西咸新区如何做好“服务”功课,优化政策环境,推行系列改革,不仅服务好企业,也解决了群众的困难进行了全面介绍。
优化环境:让企业真正享受政策红利
近年来,西咸新区加快构建产业政策体系,强化政策供给、要素支撑,并将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是如何优化政策环境,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的?西咸新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焦少飞在云座谈上介绍,新区围绕先进制造、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文创旅游等细分行业,出台了13项产业政策,建立了引导有方向、支持有力度、奖励有精度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我们不断简化手续,提高兑现效率。2018以来,仅新区本级就累计兑现各类产业惠企政策近2亿元。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今年,西咸新区正在对一些即将到期的政策进行修订,也在制定新的产业政策。突出两链融合、两化融合、两业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鼓励发展新业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助推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我们完善工作机制,再造兑现流程。以普惠性奖补政策为重点,按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综合评审的分类标准,对13项141条产业政策进行分类。
焦少飞讲到,目前,经过对13项奖补政策的梳理,初步梳理出免申即享类、即申即享类政策50多条。我们相信,上述工作措施将为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同时,将使企业与政策匹配更智能,惠企政策推送更精准,让企业集中精力谋发展,真正享受政策红利。
系列“组合拳”:全流程优化服务改革进行时
此外,西咸新区还围绕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进行全流程优化服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西咸新区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卢向花讲到,西咸新区紧扣“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题,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三位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立两级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施“八办”“四电”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政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9.26%,“最多跑一次”比例97.4%,“好差评”改革获评2019年度陕西省“十大优秀审批服务案例”一等奖,14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卢向花表示,目前在以下七个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持续优化市场准入服务;推行“四电”改革,升级“不见面审批”新功能;推进“一件事”改革,开启全生命周期服务新场景;实行“综合窗口”服务,形成“民呼我行”新支撑;推行“一套流程管项目”审批改革,为工程建设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建立政企对接体系,打造全天候助企服务新机制。
通过一系列举措,西咸新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迅速增长,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区实有市场主体305757户,同比增长94.35%。营商环境公众满意率从2017年的87%提升到2020年的95.2%,“人人、时时、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三服四化”:建设全方位便民服务综合体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做好民生服务工作中,西咸新区“三服四化”改革作为优秀案例入选《国家营商环境报告2020》。在谈到当时出台这项措施的初衷、目前进展和未来方向时,西咸新区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卢向花表示,如何在做好为企服务的同时,做好对群众个人的服务,使群众在“乐业”的同时更能做到“安居”,所以我们以群众常办高频事项为出发点,推行了“三服四化”便民改革。
西咸新区推行的“三服四化”是以“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服务基层”为目标,以“服务事项清单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重心基层化”为任务的便民服务改革,通过在街镇和村(社区)建设便民服务站(室),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基本做到了让群众“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镇”。
目前已经建立了22个街镇、115个社区和244个村的标准化便民服务站(室),工商、税务、人社、民政、户籍等业务入驻街镇便民服务站,街镇可办事项从20项左右扩展到420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管服务”,便民服务大厅实施“综合窗口”服务,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配备营业执照制证机、综合办税等服务终端累计240台,实现“线上无休、线下无缝”。改革后街镇便民服务大厅日均接待群众量从30余人增加到200余人,多个事项实现了“立等可取”,群众办事满意率达到99.9%。
下一步,新区计划在工业园区、学校、商圈等特定场所建立20个便民服务驿站,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整合各类行政和服务资源,推动便民服务与基层党建、街镇综合改革、网格化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深入结合,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从行政管理为主到提供服务为主,从单纯政府管理到政府搭建平台、社会合作共建的新模式,建设全方位便民服务综合体。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