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7月13日电 (记者 崔琳)“致富没门路、投入没本钱、经营怕风险”,曾一度困扰着昔日居住于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偏远处山村村民王世芳。2018年,她响应政府号召,从哈溪镇茶岗村搬迁至平坦开阔的松山镇秀杰村,开始发展“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食用菌产业。
如今,王世芳一家7口人已经依托一排排长势良好的平菇脱了贫、致了富。“送上马,扶全程。”天祝县注重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基础上,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目前,哈溪镇建成拥有500座食用菌种植大棚的食用菌种植园区,初步建成了哈溪镇食用菌菌棒生产和种植基地,棚均净收入达2万元以上,户均实现土地流转收入1000元,年人均工资收入达1.2万元左右,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互利共赢的局面。
图为安远镇柳树沟村生态护林员朱生玉工作照。 天祝县委宣传部供图
天祝县还被称为“青藏之眼”,其因盛产岔口驿走马而闻名。今年40出头的张永龙自小爱马,长大后自己养马、驯马、贩马。随着该县走马产业的健康发展,张永龙注册家庭农场,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家庭收入稳步增加。
张永龙与王世芳的致富喜悦,折射出天祝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成效”,这得益于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当地官方部署的接好“接力棒”,加快“接力跑”,推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高质量发展路子。
图为天祝县首批理赔的“防贫保”资金到位。 天祝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使民众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关键。身体不好偏又遇变故、农产品销售困难、遭受自然灾害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返贫。因此,帮助脱贫后的民众巩固脱贫成果,多管齐下防止返贫,是当务之急。对此,天祝县制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精准完善“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开展动态监测,及时落实兜底保障。
为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天祝县储备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七大类204个项目,推进南阳山移民安置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发展藜麦、食用菌等产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
华藏寺镇周家窑村的赵江玲在被诊断出脑部患有肿瘤后,没想到除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外,政府还帮她买了“防贫保”,高达8万多元的治疗费,经过政策报销,自己只付了5000多元。
即便是这样,赵江玲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她的病倒意味着整个家庭没有了收入来源。就在一筹莫展时,赵江玲申请的“防贫保”理赔款1.2万元及时到账,这笔资金无疑是雪中送炭,亦是天祝县首批理赔的“防贫保”资金。
对此,其女儿董玲玉说,当工作人员送来12950元钱时,她感觉就像一股暖流,解决了他们一家的燃眉之急。
本着产业兴旺,农民有事做、有钱挣,农村才能活力四射的理念,天祝县积极培育发展“牛羊鸡马菜菌藜药”八大产业和“藏地雪鸡、蕨麻土猪、野生山菌、高原百合、菜用蚕豆”五小产业,以12个产业园区为支撑、龙头企业为引领,培育完整产业链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让农户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
每到秋天,天祝县成熟的藜麦就似翻滚的红色波涛在田野汹涌,引来游人无数。藜麦试种成功后,“中国高原藜麦之都”成功誉名,远远超出了旅游观花经济的范畴。一亩藜麦按产出280斤至500斤,除去成本和人力,每亩纯收入在600元左右,比起种植青稞、豆类,经济价值显然要高得多。
此外,天祝县食用菌产业也从小到大,随着龙头企业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这让当地除了白牦牛、旅游外,又多了高原系列的产业,给农户增收提供了广阔平台。(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