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药集团用实力演绎了什么叫“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灭不掉我的样子”。
昨天下午,针对近期被药店行业纷纷抵制的“码上有”App,哈药集团终于首次做出回应。全文600余字,却让围观者们反复传阅。
“哈药集团‘码上有’APP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声明的最后一段提炼了哈药集团的中心思想:我们不犯法。至此,药店行业的“抗议”相当于被判决无效。
回避了药店最核心的质疑
虽然回应简单、态度高冷,但哈药集团这次的官方回应实际上已经算是“给够面子”。不妨回顾一下这款“码上有”上线后,哈药对药店抵制的态度:今年1月,陕西省药品零售行业协会发布抵制声明,哈药不回应;两天前,一心堂总裁赵飚发表《“码上有”永远也不会有》,哈药不回应;昨天下午,哈药的官方声明中明确指出,是回应“广东省医药零售行业协会《关于抵制强行注册安装哈药APP的倡议声明》”。
回应的内容也相当微妙。不管是一心堂总裁赵飚还是陕西、广东的医药零售协会,在抵制声明中都明确提到,反对哈药强推“码上有”(不装就不供货)、反对用积分返利形式诱导药店员工,而哈药的回应中并没有提及这两点,只是强调“码上有”作为药品追溯体系的重要工具,符合国家法规。
对于哈药的回应,赵飚向亿邦动力网表示:“不意外,和他们沟通半年,这是最正常的方式。”据他介绍,一心堂已经与哈药停止合作了一段时间,并将寻找哈药的替代产品。
即便合法,那么是否合理?
一位多年医药行业从业者分析,哈药的回复虽然字字属实,但又回避了与药店的核心矛盾。
哈药回复文中所提到的药品追溯,确实是“码上有”的一个重要功能所在。据了解,自2014年4月起,哈药集团就开始创建产品追溯系统,最初采用的是国家食药监局统一下发的药品电子监管码,保健食品则依据同样原理制定了“哈药产品追溯码”。直到2016年2月 ,药监局宣布暂停电子监管码,哈药将集团产品全部改为使用“哈药产品追溯码”——这是一套仅哈药集团独有的追溯码。
的确,“码上有”的推行能让哈药集团的药品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但这似乎并非药店行业们抵制的焦点。
据亿邦动力网了解,药店行业们抵制的矛头主要集中在:
1、抬高供货价,逼迫药店通过App销售返利来弥补毛利,同时给予店员销售积分提成,破坏了药店的经营体系和薪酬模式;
2、“带金销售”的店员奖励模式将对药店的经营造成误导,最终伤害消费者。
3、为了一个厂家,动员所有店员下载App,是一件高成本,且不公平的事。
为什么要“一意孤行”?
“(码上有)从启动的时候就该停。任何一个市场化的企业在遇到这种市场强烈反抗之后,最起码会考虑终端的意见。”一位医药行业人士这样评价道。但对于哈药针对下游企业如此强烈的抗议却“我自岿然不动”的态度,他分析,除了一些“不方便说的企业内部因素”,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哈药对于渠道控制、终端铺货率的强烈渴望。一位接近哈药集团的人士透露,“码上
有”由哈药集团现任董事长、总经理张利君亲自督导研发,运维团队约有三四十人。其最初的目的是用来防止窜货、规范市场,后来则试图通过销售返利,提高自身产品在药店终端的铺货率。
而这背后实际也有作为工业企业的烦恼:为了争夺消费者,大牌厂商的产品通常是零售渠道价格战的焦点,最终的结果是毛利率不断拉低,成为药店店员又爱又恨的“压箱底”产品。销售返利,成为厂商试图提高终端销售积极性的一个尝试。
第二,除了抵制声音最强烈的连锁药店,还有部分零散渠道是受益者。“目前,抵制声音最强烈的是连锁药店企业,而对哈药来说,这部分渠道确实会有影响,但不是致命的。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哈药建立的‘第三终端’(指除了医院、药店之外的零售终端渠道,例如农村和城镇居民小区的个体诊所等)已经非常强大,对这类渠道,以及很多单体药店来说,其实是受益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入。”上述医药行业人士这样分析道。
亿邦动力网查看哈药集团财报了解到,其在2015年的总体营收达到159亿元,其中医药工业部分收入超过60亿元,而贡献这60亿元的主要渠道包括医院和零售终端,一位药店连锁负责人预估,哈药来自零售渠道的收入应该能达到80%,而按照国内单体药店和连锁药店销售比例(1:1)来算,连锁药店为哈药贡献的收入应该占其药品销售收入的40%左右。
不过上述负责人透露,其实药店对哈药“码上有”的抵制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销售影响。“批发企业大量库存积压,与哈药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
第三 ,人脉、人情让某些药店无法与哈药割断联系。“中国是人情社会,固有的利益体系、人脉交情等会让有些连锁药店仍然愿意支持哈药。据我所知,河南某大型连锁药店企业就很支持哈药这套体系。”
第四,哈药强大的销售体量让很多药店迫于无奈接受“码上有”。除了目前已经公开发声的一心堂,以及陕西、广东两地的医药零售协会,更多的药店企业对“码上有”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亿邦动力网就此事询问了多家药店经营者,得到的大多数回应均为“不方便评论”。
由此可以判断,即便有不满情绪,更多的药店并不愿意公开与哈药集团叫板。一位深圳本地中小型药店连锁企业表示,其出于无奈与哈药“码上有”合作,因为哈药在其店铺的销售量“实在太大”,因此不敢轻易闹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