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王为芳 /文
日前,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徽海螺”)二次递交招股书赴港上市。虽然两大产品一个产能利用率已降至30%出头,另一个甚至徘徊在两成左右,公司还是选择募资扩产。
水泥外加剂和混凝土外加剂是安徽海螺的两大产品,尤其是在水泥外加剂等收入徘徊不前情况下,混凝土外加剂收入的崛起助推了公司营收的增长。
《财中社》注意到,安徽海螺混凝土外加剂收入的迅猛增长依靠的是低毛利扩张,“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不仅如此,无论是水泥还是混凝土外加剂,安徽海螺的产能利用率一路下滑,公司却还要募资扩张。
上市前,安徽海螺引入六大外部股东。首次递交招股书时,有两家股东选择了退出。退出时间相距并不远,可退出回报却是“天壤之别”。
低毛利扩张
2021-2023年,安徽海螺分别实现收入15.38亿元、18.4亿元和23.96亿元,同期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为1.3亿元、7590万元和1.17亿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11.03亿元,应占净利润5270万元。
推动安徽海螺收入增长的是公司混凝土外加剂收入的爆发。2021-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产品收入为8480万元、4.6亿元、9.63亿元以及4.83亿元。占公司营收的比重从2021年的5.5%迅速来到2023年的40.2%,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43.7%。
公司另一主要产品水泥外加剂收入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2021-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安徽海螺水泥(600585)外加剂及相关产品收入为14.5亿元、13.58亿元、14.28亿元以及6.18亿元。2021年期营收占比高达94.3%,2024年上半年已经降至56%。
收入增长快,但毛利率表现并不这样亮眼。2021-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海螺材料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产品毛利率分别为25.1%、15.3%、19.4%以及13.9%。整体上看,公司这一增长迅猛的业务毛利率整体处于下行趋势。
安徽海螺给出的理由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随行就市,以及规模扩大后成本下降等原因所致。
与水泥外加剂已是行业龙头不同,在混凝土外加剂这一业务上,安徽海螺是“后进”。前五大客户占据市场销量的28.4%,安徽海螺只占0.8%。
《财中社》梳理发现,前五大龙头中,前两位的是A股上市的垒知集团(002398)和苏博特(603916),两家公司规模相仿。自2021年以来,垒知集团外加剂新材料毛利率稳定在20%以上,未见明显下降。苏博特的各种减水剂和功能性材料毛利率要么稳定在约30%,要么20%左右,也基本保持稳定。
排名前五中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是红墙股份(002809),公司聚羧酸系减水剂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与这些行业龙头比,安徽海螺混凝土外加剂收入增长离不开低价策略。
产能难利用
重新递交的招股书中,安徽海螺还没有公布募资规模,不过已经明确了募资用途。公司计划将IPO募资额投入六大用途,包括扩产、营销、研发、收购、偿还贷款和用于营运资金等方面。
这其中,产能排在了第一位。安徽海螺表示,募资将“用于优化我们的产能,同时有效扩大我们在中国及若干海外国家的地理覆盖范围。”
海外市场中,当前安徽海螺重点扩展印度尼西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市场。根据介绍,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将于2024年四季度前竣工,并于2025年一季度投入运营;印度尼西亚工厂将于2025年下半年竣工,并于三季度投入使用。
按照这个计划,当前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已经基本完工。
在中国,安徽海螺拥有11个生产水泥及混凝土外加剂以及其相关过程中间体的工厂。水泥和混凝土外加剂生产线分别有21条和23条,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运行状态。
2021年,安徽海螺水泥外加剂产能为37.3万吨,实际产量为25.7万吨,产能利用率为68%;2023年公司产能已经扩产至76.2万吨,但产量只有27.6万吨,产能利用率只有36.3%;2024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进一步降至32.6%。
从近几年的产量看,安徽海螺水泥外加剂的实际产量并没有多少增长,公司不用大规模扩产也能满足实际所需。
《财中社》注意到,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推手-混凝土外加剂产能利用情况更差。2021年,安徽海螺混凝土外加剂产能为5.8万吨,实际产出4.1万吨,产能利用率为70.7%;2023年其产能增长至58.6万吨,实际产量10.8万吨,产能利用率只有18.3%;2024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略有增长,也不过21%。
营收的两大产品产能并不缺,如何化消化产能才是个问题。此次IPO,安徽海螺还要扩展多少产能呢?
提前退出为哪般
在2023年之前,安徽海螺只有三名股东。2023年1月份,公司引入六名外部股东。六名股东合计出资2.03亿元,获得安徽海螺16.86%的股份。
新股东的加入也给安徽海螺估值定下了基调。根据入股价格和获得的股份,安徽海螺投后市值为12亿元。
本以为可以分享上市成果了。但在递交招股书前,这六家中的两家选择了提前“下车”,分别是科改策源(重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科改策源”)与安徽中安先进技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安徽中安”)。
两家公司退出的时间相差不大,2023年8月科改策源率先退出,10月份安徽中安跟随离场,接盘的都是安徽海螺大股东-安徽海螺科创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退出时,科改策源获得的现金对价是5215万元,2023年初入股时,其投入资金为4998万元。安徽中安入股时投入2766万元,退出时获得2995万元。前者获得的回报为4.34%,年化大概略超7%;后者为8.28%,年化收益基本略超11%。
两家公司于2023年1月入股,下半年就先后匆匆退出,没有等到海螺材料上市成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