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网易财经ESG
10月29日,由网易财经主办的“2024网易财经ESG趋势论坛”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行,主题为“拥抱新时代,碳路ESG未来”。本届论坛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提供专业支持,论坛支持单位还包括中国标准化协会、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深圳市南山区金融行业协会、大湾区碳中和协会。来自政府、学界、企业界、金融机构的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基于ESG议题发表重要演讲与深入交流。
比亚迪(002594)集团碳排放管理负责人李平山在论坛上表示,比亚迪正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在人才培养、储能与可再生能源以及绿色供应链等方面推动碳减排。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和11万名工程研究人员,累计研发投入达1500亿元。比亚迪实施光储一体化战略,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电压稳定性,提供高效的光伏面板。比亚迪致力于构建绿色供应链,与供应商协同推进减碳。除此之外,比亚迪还采取了多项碳减排措施,全方位推动绿色转型。
李平山还表示,在范围3的管理方面,比亚迪通过优化数据收集过程,将范围1、2和3的数据收集相结合,提高效率。公司遵循ISO14067标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外,李平山还指出,碳足迹底层逻辑为搭建碳管理平台,统一思路和标准,培训供应商,明确数据收集的具体要求,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以下为现场实录:
胡建宇:最后想问一下比亚迪的李平山先生,比亚迪我就不用介绍了,大家都知道是非常领先的新能源车的企业。前面也讲到了碳减排,所有减排的举措跟能耗的消耗,提高消耗及使用可再生能源都相关,想请比亚迪分享一下比亚迪在提高能耗和采用可再生能力方面有什么样的具体计划和举措?
李平山:感谢主持人的提问,借此机会也感谢网易财经的邀请,来到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比亚迪关于碳管理所做的贡献或者是所做的事情。
其实刚才秦琪女士讲到富士康这样一个以硬核的技术来降低碳排放这个要点也是比亚迪以技术创新一直为驱动力,或者是以技术创新为底色的一家企业正在做的事情。
结合比亚迪现在在做的事情和您的问题我进行分享。
第一,比亚迪在人才培养上,比亚迪现在有11个大的研究院,有11万的工程研究人员,目前累计研发投入有1500亿。基于这样一个研发的团队,我们陆续推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刀片电池、DM-i技术、E平台、易四方、云辇及储能魔方这些硬核技术。有了这些技术,今年5月份在西安的这场发布会让大家知道了,我们将百公里能耗降到了2.9升/100公里时代。同样在发动机的燃油效率上提高了46%以上,这两个硬核的指标已经实现了我们在能效的提升,节能降耗的目标。而且在技术不断迭代、不断升级,还有更多创新的技术提出。
第二,储能方面比亚迪从最初的规划是光储一体化的战略,实现了从储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以及提升电压的稳定性,为全球提供了广大的光伏面板,帮我们实现了光能的最大利用效率。
第三,从国内和国外可再生能力使用的角度进行分享。比亚迪建立了自己的能源管理的平台,实现了能源的有效规划,又提升了能源的管理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关于绿电或者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我们也是在逐年提升。包括刚才各位提到的碳中和目标,上海比亚迪计划在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供应链一直是本着绿色供应链的要求和供应商实现互相协同的推进,包括运输的方式,现在比亚迪尽量采用海运和火车运输两种方式降低运输碳排放。再一个是包装材料,以前使用的木质的卡板和包材,尽量使用可循环使用的板材。
以上是对于您所提的问题做的分享,其实比亚迪还有蛮多的(举措)。
胡建宇:感谢,您说这个我想起开场时季晓南主席说ESG三个东西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通过范围3的低碳赋能反馈给供应商,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或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一个相互的案例,非常感谢您。
最后请李平山先生来收尾,从比亚迪的角度来进行分享。
李平山:我来分享一下比亚迪关于范围3的管理的经验分享,其实前面三位嘉宾说到的困难我们都遇到了,基本上制造业都是苦范围3久矣。因为数据收集得比较多,也比较难。刚才张总提到了15个类别,其实上游的8类和下游的7类是大类别,
我就举一个例子,出行。出行碳排放收集时,坐汽车、飞机、坐船都不一样,可能坐汽车里面92号和98号汽油都不一样,当然最终是根据我们把握数据的颗粒度来排放。
我主要想分享一下比亚迪在这个过程中用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如何提高数据的精准度。
在范围3和范围1、2加起来和产品碳足迹里很多数据的收集是互相交叉的,如果把两个思路叠加在一起做一次的过程中把分为1-3碳足迹的数据收集叠加起来,属于两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如果单独做一款产品很费劲,要单独捋一遍。
另外一个分享是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没有按照 ISO14067的产品从原则性、采购、制造、报废的逻辑,因为每个步骤要求的是有物质流、能量流、数据流和信息流,这四个维度在我们收集过程中不会出现遗漏,这里面既遵循了物质守恒,也遵循了能量守恒。
欧盟的碳足迹现在走到排头兵(的位置),后续可能在汽车或者是其他产品上也会要求,从底层逻辑上我们现在搭建一个碳管理平台。当然作为链主企业的责任会把这个平台,就像刚才分享的那样,包括下面的供应商以统一的思路给大家培训,告诉大家接下来我们要做怎样的事情,相当于把这个思路捋清了。其实我们和供应商收集数据,他们会说你们到底要什么数据,你们要我们如何配合。大家都不清楚就每天听你们说范围3,到底是要什么?帮助大家把思路捋清了之后,大家知道你就是要这些,这样他们也方便了,我们也提升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