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医疗巨头百特(Baxter)告知中国的经销商,该公司将停止中国市场静脉输液产品的商业运营。百特中国方面向媒体证实了该消息。
第一财经记者看到的一份百特上海公司发给经销商的《关于百特输液业务调整的沟通函》(下称《沟通函》)写道:“随着客观环境和市场的变化,百特在中国的静脉输液业务面临诸多挑战,为此,在过去几年中,百特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业务转型方案,寻找合适输液业务长期持续发展的策略。在充分考量患者安全和产品市场供应得到有力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计划有步骤地停止中国市场静脉输液业务的商业运营。”
《沟通函》称,最近百特对其全球供应网络进行了调整,上海工厂生产的静脉输液产品将停止供应中国市场,并从10月23日起停止静脉输液产品在中国的商业运营。静脉输液相关产品清单中,有包括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0%甘露醇注射液、0.5%甲硝唑注射液、勃脉力- A在内的28个产品。
百特方面表示:“此次业务变化仅限于百特输液业务的相关产品,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中国、积极转型,将更多创新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同时积极探索本地化合作,继续为中国患者和客户提供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百特在上海、广州、苏州和天津拥有四家工厂,其中上海工厂以静脉输液生产为主,广州工厂以腹膜透析液生产为主,从最初就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供应。
百特是全球最大的静脉输液厂商之一,占美国输液市场份额约80%。据百特输液业务一位前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在2007年,百特中国输液业务处于鼎盛时期,是公司在国内最主要的业务,当时中国市场的输液供应量曾超过1亿袋。
上述人士表示,百特靠输液起家,并且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他对百特停止中国输液业务感到“震惊”。
“百特自1998年在上海建立输液厂业务起步,到2007年的不到十年间,输液就达到一年一亿袋的火红年代,且在国内主流医院的市场份额领先,在医院内,百特输液品牌的辨识度非常高,也是使用最普遍的,称为百特在中国的‘名片’也不为过。”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此外,百特对中国医疗市场的贡献不仅仅是卖了一种软袋输液,而且早在1998年就引进了“输液配置中心”的概念,改变了整个输液配置和护理系统。
“那个时候输液都是玻璃瓶,配药还都在病区,会有污染且导致药物浪费,护士很多时间都在配药。”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百特的概念是把药品配制统一放置在一个洁净封闭的空间内,在药剂科的专业管理下,既解放了护士,也让病区的环境得到改善。”
但近几年来,输液业务早已不是百特在中国最大的业务了,腹膜透析液取代静脉输液成为百特在中国供应量最大的产品,该产品属于肾科业务部门。
百特停止中国输液业务也处于美国输液产能不足的时期。上个月,美国飓风海伦妮引发的洪水进入百特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导致该厂关闭停产,该厂是百特全球生产网络中最大的工厂,主要生产静脉注射产品和腹膜透析液,并供应了美国每日使用的约60%的静脉输液。
百特称,北卡罗来纳州工厂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前分阶段恢复生产。在此背景下,百特已启动全球工厂的紧急调配工作,以缓解美国的短缺情况,包括从加拿大、中国、英国、爱尔兰等地出口美国市场。一位市场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美国的市场定价更高,中国生产输液供应美国,对于企业来说更有利。”
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百特退出中国输液业务,一方面是由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输液价格下降,该公司率先引进的革命性的软袋输液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效仿,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在我国提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的背景下,输液的需求和使用量也大幅下降。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国内的输液厂商也开始成长起来。行业由过去的“小而散”更趋于集中,同时向高端产品迈进。据银河证券研报,以2023年销售额计算,科伦药业以超100亿元的市场销售位居龙头地位;其他厂商还包括石家庄四药集团、华润双鹤、辰欣药业、华仁药业,销售额在10亿元至35亿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