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央国企频繁出手转让银行股份 剥离金融资产成趋势?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接近年末,央国企剥离金融资产再现新动作。

  近日披露公告显示,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下称“山西冶金公司”)拟转让河南镇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镇平农商行”)396.2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52%,若转让成功,该公司将出清镇平农商行股份。股权信息显示,转让方山西冶金公司由国有企业国冶三局集团全资持股。

  近段时间以来,央国企出手转让金融资产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包括中粮科技转让所持有的徽商银行4030.95万股股份;中国南方电网旗下企业拟出清所持有的桂林银行全部股份等等。

  在受访专家看来,央国企配合政策要求,强化主业管理,严控非主业投资是本轮调整的主要脉络。但值得注意的是,强化主业管理并不等同于“一刀切”退出金融机构。

  山西冶金拟出清镇平农商行股份

  北京产权交易所12月24日披露文件显示,山西冶金公司拟转让镇平农商行396.2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52%,转让底价为513.527299万元。按此计算,每股作价约1.30元。

  镇平农商行成立于2018年1月26日,法定代表人为李永星,注册资本7.6011亿元。转让方山西冶金公司由国有企业国冶三局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国冶三局集团则由央企中国冶金地质总局100%持股。

  从持股比例看,南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3.16%;河南新郑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其后,持股9.21%;山西冶金公司持股比例排在最末,持股0.52%,本次转让的是持有的所有股份,若转让成功将出清所持股份;其他股东持股51.33%。

  具体到标的企业情况,披露公告显示,镇平农商行2023年营业收入为3.94亿元,营业利润3201.26万元,净利润219.46万元。今年前11个月,该行营业收入为3.51亿元,营业利润为2518.68万元,净利润为845.15万元,较上年全年净利润增长明显。

  截至今年11月末,镇平农商银行资产总额为229.15亿元,负债总额215.14亿元,所有者权益14.01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减少约3663万元、1046万元、2617万元。

  信息披露期满,如征集到两个及以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选择以下竞价方式:网络竞价(多次报价)。在原股东未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如仅征集到1个符合条件的非原股东意向受让方,则不再组织上述竞价活动,由该意向受让方单独进行报价,并以此价格征询原股东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

  这成为了央国企加快剥离金融资产又一案例。

  强化主业管理

  去年以来,一系列指导文件/会议确定了央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严控非主业金融风险的整体发展思路。

  尤其是去年6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认为要深入贯彻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从严控制增量,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

  以上要求被市场解读为“退金令”,其后央国企剥离金融资产显示出加快迹象。

  12月23日,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所持有的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030.95万股。具体将以15627.96万元公开挂牌转让,交易价格将按公开挂牌竞价结果确定。如本次股权转让交易完成,公司将不再持有徽商银行股权。

  今年8月,中广核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拟转让桂林银行3亿股股份,拟转让股权比例为3.3096%,该公司所持有的桂林银行股权比例为6%。6月,该行另一名股东广西鑫盟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旗下企业)拟转让桂林银行8279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91%,若转让成功将出清所持有的全部股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肖钦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前期部分央国企快速扩张阶段的业务多元化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资源分散、主业不突出等问题,因此本轮国企改革将强化主业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加之近期金融市场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金融市场波动带来一定风险,是本轮央国企陆续出让金融资产的主要原因。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央企投资设立的部分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近年来在公司治理、产品发行、风险管理、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较为薄弱,存在一定风险隐患。”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另有分析认为,地方国企剥离金融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地方债务困局。就此,肖钦分析称,央企剥离金融资产主要还是处于主业管理和自身资产结构调整的需求。但一些地方国企在剥离金融资产后,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确实对缓解地方债务有一定帮助。因为相对而言,从收益上看,金融类的资产还算比较优质类的资产。

  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地方债务问题解决的确也是政策所向。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提出,鼓励国有企业依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按规定通过进场交易、协议转让、无偿划转、资产置换、联合整合等方式,盘活长期闲置的存量资产,整合非主业资产。今年3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亦提及“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风险,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但这一波退出金融类业务的主要核心原因还是强化主业管理。”肖钦强调。

  并非“一刀切”

  近日国有资产公布了最新账本。

  11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央国有金融资本权益总额21.0万亿元,对应中央管理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89.6万亿元、负债总额260.0万亿元。地方国有金融资本权益总额9.6万亿元,对应地方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55.5万亿元、负债总额138.2万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情况,全国国有金融资本权益总额30.6万亿元,对应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45.1万亿元、负债总额398.2万亿元。

  如此体量,若剥离金融资产动作愈加频繁,央国企自身经营会受到哪些影响?

  肖钦表示,最直接核心的影响就是融资成本。“如果一家金融企业央企控股、地方国企控股企业,变成无实控人或者民营企业,那么该企业的融资成本会相应提升,原有一些依托央国企资源拓展的业务渠道也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但从正面的角度看,如果相关金融企业退出央国企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也缩短了企业决策的链条,在合法依规运营的前提下,其经营管理效率可能会有所提升。”肖钦补充称。

  另一方面,有受访专家向界面新闻记者强调,强化主业管理并不等同于“一刀切”。

  “并不存在央企‘一刀切’退出金融机构的要求,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董希淼表示。

  其实,这在政策文件上也有体现。去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相关表述为“聚焦主业,着力严控增量,切实优化存量,立足发展与企业产业特点相符合、主业需求相配套的金融业务,提高为主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业务占比,提升服务主业实业的能力和水平”。

  不是“一刀切”的同时,也不应该“一刀切”。

  董希淼补充称,央企如果要退出部分金融企业,应当稳妥地进行逐步退出,制定分步实施的方案,并做好解释沟通工作,不能一刀切地快速退出,要尽量减少对金融企业、地方金融组织以及社会带来的冲击。在有些时候,央企持有股份具有一定指标性意义,如果央企快速退出,可能不利于相关机构稳定与发展。

  展望来看,央国企剥离金融资产将是主流趋势吗?肖钦认为,至少在这一轮国企改革周期之内,央国企逐步退出非主业范围的金融资产肯定是一个大趋势,因为近年来对央国企的要求都是强化主业管理。

  在董希淼看来,央企金融子公司具有“集团公司成员单位”和“金融行业成员单位”的双重角色,因此,这类企业所受到的监管也是双重的,严监管必不可少。

  “下一步,应对央企金融子公司和金融业务实施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引导其更加规范经营,更好地服务产融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适当退出部分金融领域,既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也有利于聚焦央企的主责主业。”董希淼建议。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