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成效显现 中信银行不良“双升”变“单升”

  “中信银行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加强风险管控,今年上半年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一升一降’。”8月26日,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在该行2016年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4.49%;不良贷款率为1.40%,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呈现逆势下降。在发布会上,中信银行管理层就信贷结构调整、业务转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等问题一一做出解答。

  不良率逆势下降

  孙德顺在中信银行2015年业绩发布会上曾表示,争取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变“单升”。2016年上半年,这个目标成为了现实。

  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85.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85%;不良贷款率为1.40%,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逆势下降是如何实现的?孙德顺认为,这得益于中信银行多项风险管理举措的实施。“一是从2013年开始,在同业中较早地暴露不良资产;二是针对不良的出现,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力度;三是调整信贷投向,目前确定了新的投向为‘三大一高’,即大行业、大客户、大项目、高端客户为主体的客户营销体系;四是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孙德顺说。

  “在信贷结构调整方面,首先,我们压缩了批发零售业贷款的占比;其次,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进行调整,传统制造业或低端制造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被淘汰;另外,加大了对区域不良的控制,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良产生得到了有效控制。”孙德顺补充道。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集中暴露,对银行经营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此,中信银行设立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5个票据中心,进一步实施票据业务集中管理。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票据资产余额6652.2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74%;其中票据直贴直融业务发生额4275.57亿元,同比增长17.65%;电票占比79.65%,比上年末增长15.12个百分点。

  融资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L型发展阶段,银行利润增速普遍下滑,行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今年上半年,整个银行业都面临复杂不利的经营环境,一是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优质资产获取困难;二是金融调控力度加大,对银行业经营产生影响;三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银行业整体不良持续攀升,不容乐观;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银行息差收窄;五是营改增政策实施后,银行税率提高,银行的利润空间有一定压缩。”中信银行副行长方合英在分析上半年银行业面临的形势时表示。

  在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推进战略转型,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

  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大力践行“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战略。报告期内,中信银行表内外综合融资规模达到7.2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

  “中信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得益于综合融资服务模式上的有益探索。中信银行采取‘银行+中信集团兄弟公司+本行子公司’的集团军作战模式,通过‘商行+投行+租赁’、‘表内+表外’、‘对公+对私’、‘线上+线下’等综合化定制方案,为大量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提供了一揽子定制化服务方案,成功实现了对重点企业客户的全覆盖,综合融资服务能力居于同业前列。”方合英介绍说。

  三大板块并驾齐驱

  记者在业绩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公司、零售及金融市场三大板块并驾齐驱,业务转型成果显著,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在公司银行业务方面,上半年,中信银行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35.25亿元,同比增长5.35%,占该行营业收入的56.36%。其中,本外币对公存款余额27697.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51%,对公存款余额和增量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

  零售银行业务以建设“客户最佳体验银行”为目标,持续推进二次转型,做大资产业务、管理资产、收单市场三方面重点业务。上半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1.97亿元,同比增长27.48%,占该行营业收入的24.86%;零售非利息净收入115.47亿元,同比增长49.01%。

  中信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坚持轻型发展,业务模式不断优化。其中,外汇业务即期做市、国际收支公募债承销规模均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并购贷款业务快速发展,成功牵头筹组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项目127亿美元跨境并购银团贷款,成为业界标杆;“一带一路”基金创设规模达到611亿元,实际投放规模为2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