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满三年,作为全国第一家自贸区的开发主体,2013年9月初,外高桥(600648,股吧)(600648.SH)曾以连续12个涨停板,向市场显示了自贸区概念股的威力。
三年内,自贸试验区经历了两次扩容,从最初的1家,变成了11家。
从国内来看,自贸概念已经不那么稀缺;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国际贸易也在下滑,外高桥是否正在遭遇“内忧外患”,如何在压力下实现转型?
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宏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外高桥正在进行定位和商业模式的调整,新的定位是“创新的自由贸易园区运营商和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供应商”,而新的商业模式,是以土地资源为依托,让投资收益成为集团重要的利润来源。
自贸区给外高桥带来了什么?
第一财经:3年前的现在,外高桥正在经历连续12个涨停,前所未有。回头看,这3年,自贸区给外高桥带来了什么?
刘宏:3年前,外高桥正在经历连续12个涨停,这是市场对自贸区国家战略的期待。
从上市公司角度,我们会落实好这3年来自贸区改革的政策,让区内企业更有获得感,区内产业结构更好地提升,相信能够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期望。
第一财经:这3年,外高桥是否已经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刘宏:自贸区的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1990年~2013年外高桥保税区23年的建设非常成功,我们也一直在对标国际自由贸易园区的要求,逐步探索。
在原来的保税区基础上,自贸区又叠加了更多战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金融的开放。这3年里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包括自由贸易账户开立,企业对外投资、融资租赁公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设立等等,这些开放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里,都是自贸区发展的推动力。
第一财经:自贸试验区再度扩容,从原来的“独一无二”,到现在的1/11,是否意味着竞争的加剧?
刘宏:我觉得压力应该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高桥保税区作为中国第一家自贸区,承担着国家战略的重任,我们要和国际对标,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区。所以其他自贸区设立后,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把园区的改革开放做得更好。
未来一段时间里,自贸区改革创新将迈向更深层次,外高桥开发的外部条件将进一步改变。一方面是未来在金融管制、海关监管、航运管理等领域会不断推出创新政策,突破原有发展瓶颈;一方面是开放领域还会逐渐扩大。
同时,我们也相信上海自贸区的很多经验,对其他自贸区是有借鉴意义的。从外高桥来说,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品牌输出、功能复制。对我们来说,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成为“创新的自由贸易园区运营商和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供应商”。
自由贸易园区仍然是外高桥发展的核心载体。而创新,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商,而是以自贸园区为基础载体,深度切入产业创新、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个维度,打造全球产业投资的摇篮和乐园。
探索跟投模式
第一财经:外高桥业务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但目前国际经济下行,进出口承压,外高桥目前三大主营业务板块是否受影响?外高桥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刘宏:目前外高桥的盈利结构中,工业地产板块占1/3、商业地产板块占1/3、物流贸易等服务板块占1/3。未来我觉得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会平稳增长,服务板块有望能够进一步大力发展。
所以我们说要建设三大平台——消费品贸易服务平台(DIG直销中心、国别馆)、投资服务平台(全球并购网、跨境投资平台和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平台)、专业贸易服务平台(汽车平行进口、国际机床中心和文化贸易平台)。这三类平台,会拓展我们今后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成为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供应商,就是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与客户一起发展,去探索资本的介入。
第一财经:如何介入?
刘宏:我们可以在客户的发展中采用跟投的方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合伙人”。一方面引领保税区产业结构的提升调整,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改善外高桥集团股份整个收益结构,实现水平和效益的提升。
我们正探讨与药明康德合作建设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平台,通过募投、跟投、共投等方式,投资平台企业、科创项目和创新团队。目标是5年内,吸引200-300个创业团队,形成10-20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第一财经:所以,投资会成为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刘宏:外高桥借助传统业务板块基础,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
客户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外高桥保税区已入驻企业3万多家,大多数是我们的客户,是个金矿。
我们之前做了很多培育,推进园区企业的产业能级提升,引导跨国公司业务向研发、维修、检测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现在外高桥保税区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8家,亚太营运商42家,营运中心企业217家,共计超过300家的各类总部经济。
但现在对客户产业链的挖掘比较有限和简单,今后我们要更深入进去。
第一财经:这需要更多的企业进入外高桥,也需要企业有提升能级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企业对于自贸区有很多期待,但获得感还需要提升,如何提升?
刘宏:外高桥保税区里很多企业从事的是货物贸易,对保税区原来的功能、政策的依赖性更大,而自贸区的政策创新和功能创新,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比如需要更多的金融、投资、外汇、结算等方面功能时,体会才会更深刻。
我们接下来要加强的,是把改革的成果,与市场的需求、客户的需求更好地对接起来。
第一财经:但是目前外高桥的投资平台并不多,只有外高桥作为主发起方的自贸区基金和外高桥财务公司。
刘宏:2014年底设立的自贸区基金,是全国首支自贸区主题投资基金,也是上海自贸区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集聚的特色投资平台。外高桥财务公司,也是首家注册并经营在自贸区的财务公司。我们会依托自贸区基金、财务公司,通过资本投资,形成资产控制,减轻资产持有率;通过投资区内优质客户,布局优质产业,实现从房东到股东的转型。
我们未来要探讨成立投资公司,自己做LP,再通过基金来操作。
当然,除了赚钱,我们的投资还要有产业引导作用,对保税区的产业结构、功能发展有帮助。
第一财经:你对投资板块的预期是?
刘宏:投资板块我们还是给予很大的希望,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得我们的投资收益,占到集团利润总量的1/4。长远来说,投资收益可能要占到利润的50%,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一财经:但通常国企在投资方面的配套并不那么到位,比如决策机制、跟投机制等,你怎样确保投资业务的有效开展?
刘宏:作为一个市场竞争类企业,也是浦东新区第一批国资国企改革试点,外高桥最重要的还是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要把真正市场的决策、战略规划、人才培养,作为董事会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相信通过这样的定位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外高桥集团通过3、5年,就会变成和原来完全不一样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