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重组折戟。算上最近这次,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目药业”,600671.SH)已经在2010年以来的六年时间里,六度上演重组失败连续剧。
天目药业11月15日公告称,因与交易对方未能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导致不能在承诺停牌时间内完成预案的披露工作,公司决定终止安徽广印堂中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伊顺药业有限公司、吉林吉春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标的资产的重组事项。
作为杭州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天目药业近年来不仅业绩惨淡,而且今年已经因为各种问题被监管部门“过问”十余次,重组遭遇六连败也让公司发展前景更加堪忧。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天目药业不断变卖资产及谋划重组,都是“保壳”的重要手段,2015年天目药业已经亏损2154万元,今年半年报及三季报均处于亏损当中,如果今年继续亏损,天目药业将面临戴帽ST的尴尬处境。
本次重组失败是否会影响到公司保壳?重组六连败又是否会影响到公司下一次重组?频繁的资本运作背景下,公司到底是在“保壳”还是在“卖壳”?就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次致电、致函天目药业董秘办,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回复称“董秘在外地参加培训”,不便回复。
重组“依赖症”
资料显示,天目药业1993年在上交所上市,是最早上市的中药企业之一。公司药业板块主打产品包括:薄荷脑、薄荷油、珍珠明目液等。
根据天目药业此前公告,公司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拟购买资产为安徽广印堂中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伊顺制药有限公司和吉林吉春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别为医药制造业。
不过,此次重组或将暂时画上“休止符”。11月15日,在投资者说明会上,天目药业表示,“对于终止本次重组深表谦意,以后公司如果启动重组将会更加谨慎”,根据上交所及重组的相关规定,公司终止重组后 1 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记者了解到,作为“杭州第一股”,天目药业也曾有过好时光。天目山铁皮石斛、珍珠明目滴眼液、羊糕酒等系列产品,是天目人自称的“三宝”。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历史悠久、早早就上市且有着成功过往史的企业,天目药业从2009年开始“变脸”。
记者梳理发现,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天目药业的经营业绩7年中6年都是亏损的。另一方面,公司先后因信披违规等多个问题,分别于2009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被立案调查,常年徘徊在“退市警示”的红线区。
由于公司的持续亏损,天目药业在2011年至2013年间被ST,直到2014年公司因有些许盈利才得以摘帽。
记者梳理发现,为了避免长期ST而遭退市,在2011年公司转让了与其主业较相关的杭州天目保健品和杭州天目山铁皮石斛的股权;2013年,公司又出售了深圳京柏医疗设备、天目北斗以及天工商厦等公司的股权。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王文华分析指出,从天目药业在公告中所提到的重组失败原因不难看出,天目药业在开启重组之后仓促寻觅标的,从一开始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之三家重组标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重组成功的难度。
保壳OR卖壳?
近年来,业绩一直都是天目药业的一块“心病”。据公司三季报披露,天目药业前三季度仍为亏损。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申万58家中药上市公司几乎都实现了盈利,只有天目药业一家公司“拖了后腿”。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亏损达825万元,即便是今年一季度494万元的亏损,也远超2014年公司摘帽时的全年271万元净利润。
对于今年上半年亏损的原因,天目药业更多地归咎于大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下行压力的影响,加上医药行业两票制试点等系列政策出台的影响,短期内都将对医药生产销售增长产生一定压力”。
由于天目药业2015年已经亏损,如果今年继续这样亏下去,公司又将面临被ST的尴尬处境。那么,本次重组失败是否会影响到公司保壳?屡次重组失败又是否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前景?公司今年戴帽ST的概率又有多大?
“毫无疑问,临近年底宣告重组失败,而经营未能得到显著改善都极大地提升了天目药业今年被ST的概率。如此频繁的资本运作,加上数次失败的案例,都使得天目药业能否顺利实现‘保壳’变得扑朔迷离。”王文华表示,一旦被ST,公司在未来的重组中无论从议价能力、控制权的把握、优质重组标的选择上都将处于相当被动的位置。
天目药业虽然握有中药制剂的多个重磅产品,但公司在经营上的投入和管理并未见大的调整和发力,公司通过利用资本平台的优势进行重组、变卖资产从而实现“扭亏”要比公司通过加大投入改善经营状况实现盈利的意愿更强烈。王文华告诉记者,“天目药业屡次失败仍坚持重组的原因在于,重组符合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及投资者等多方的利益,重组被视为现在唯一能够将上市公司拖出‘再次被ST’的泥潭的救命稻草。”
另外,在天目药业第五次重组失败后,就有媒体质疑公司接连发起重组计划是否因对自身主业发展失去信心,打算靠“卖壳”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知名经济学者、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郭凡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天目药业当然是在“保壳”,但是如此反复让人觉得更像是在实施“卖壳计划”。
“无论是‘保壳’还是‘卖壳’,都将考验公司控股股东在未来重组标的的甄别和议价能力,以及重组博弈中的期望管理。”王文华表示。
(原标题:重组遭遇“六连败” 天目药业戴帽ST概率陡增)